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课堂提问模式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主张,如果说孔子提供的是教学时提问的时机,那么,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答法”教学就更加直接和鲜明了。两千多年来,这种方法被沿用的同时,也得到了最大的丰富和发展,派生出许多的提问交流方法,我认为最有新意的当推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倡导的“咨询教学法”主张通过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
古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动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给予褒奖,并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谈话问答的方法。他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本人寻找正确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做了错误的回答之后,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把学生进一步引向谬误,然后促进他认识和改进错误。苏格拉底把谈话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即活跃了听者的思维,又达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怎么样才能组织…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   苏格拉底教学法是谈话法,又称问答法,还称产婆术,比喻为思想接生。这种方法教人学会逻辑地思考,形成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是一种讨论课,但它不同于以往的课堂讨论。以往那种以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做答的讨论,是在老师操纵下进行的对学生参与的评判,完全以老师的主观印象为标准;讨论鲜有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少有交流、提问、磋商的机会。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是对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发展。   首先,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围圆而坐,自主发言和提问;老师也是平等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问答法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创造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又称之为“苏格拉底法”、“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它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苏格拉底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许多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或发现法的教育家,他的“产婆术”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后,它依然对我们的现代课堂教学有着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古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谈话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动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能提出深刻问题的学生给予褒奖,并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谈话问答的方法。他并不直接传授知识和经验,而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本人寻找正确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做了错误的回答之后,他也不直接进行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把学生进一步引向谬误,然后促进他认识和改进错误。  相似文献   

6.
活动教学的方方面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教学的由来和发展活动教学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活动教学的积极倡导者、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教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他认为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就是一种活动教学。因为“问答法”的基本精神“是以学生自己的积极性而不是以学生...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运用在教学上被称为启发法或产婆术,具有提问简单、指向明确、被提问者能够提供答案、单纯提问但不暗示提问者观点等优点。教师将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作为一种对话式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特定问题情境下对事物及自我进行反思与批判。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课《鸿门宴》教学为例,教师结合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文本,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一个“洗澡”问题是出于对诡辩的直观描述和形象理解,让人于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诡辩的本质和内涵。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学生问他:“什么是诡辩?”苏格拉底没有回答,却反问道:“有一个干净的人和一个邋遢的人,同时去拜访某人,这人烧了一大桶水请两人洗澡。你说,洗澡的会是哪一个?”学生立即回答:“那个邋遢的人。”“错,”苏格拉底摇摇头,  相似文献   

9.
吴中才 《数学教学》2011,(8):2+1-F0002,1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实践总结了一种教学方法,现在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意思是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又称“问答法”.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前399年)曾倡导过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现成结论直接揭示给学生,而是用问答的方法,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如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了不正确的回答,教师也不急于纠正错误,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问题,使答案  相似文献   

11.
国外有些语言教学专家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交际活动的需要.把课堂交际活动分成三种类型:问答法(questions and answers):讨论与决策法(discussions and decisions)和故事和场景法(sLories and scenes)。“问答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的课堂交际活动.但它不仅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应该是社会交际活动在课堂上的再现.包括人们在获取信息时的大部分活动。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399年)曾倡导过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是把现成结论直接揭示给学生,而是用问答的方法,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如果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不正确的回答,教师也不急于  相似文献   

13.
一、课堂提问模式历史悠久,方法多样   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主张,如果说孔子提供的是教学时提问的时机,那么,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问答法“教学就更加直接和鲜明了.两千多年来,这种方法被沿用的同时,也得到了最大的丰富和发展,派生出许多的提问交流方法,我认为最有新意的当推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倡导的“咨询教学法“,主张通过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教学中,这种方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张艳 《现代语文》2011,(4):20-21
启发式教学历来受到国内外教育家的青睐,在继孔子提出"愤启悱发"原则之后,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也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交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格拉底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尤其他还认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便可使人寻找到"真理"。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思辨,一步步启发对方的思想,引导出智慧。下面以"光的传播"课堂实录为例,谈谈"苏格拉底式对话"在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次,学生们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呢?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林边,对他们说:"现在你们就去林中,摘一个最满意的苹果,前提是只准前进,不准后退,并且只能选择一次。"学生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出发了,很快他们就穿越了那片苹果林。苏格拉底站在林子的尽头,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不禁好奇地问道:"怎么了,难道你们没有摘到自己满意的苹果吗?"  相似文献   

17.
幽默田野     
《成才之路》2011,(19):96-I0025
求知如呼吸“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先生。”一名青年向苏格拉底请教。 苏格拉底并未直接回答。他与青年一起来到海边,然后让青年下到海里。当海水淹没了年轻人时,他拼命挣扎露出海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海里最需要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有许多,其中一条捷径就是运用诱导术。在《论语》中,颜渊称道孔子的教学方法便是“夫子循循善诱人”。教师在教学中,能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冲破定势的束缚,展开奇思异想,从而实现创新的目的。 一、设计严密的问答,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欧洲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常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经过…  相似文献   

19.
高凤娟 《新疆教育》2013,(16):77-78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20.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