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稳定──高校校报编辑的难题《西北农业大学校报》易同民作为高校党委机关报的高校校报,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目前,全国有校报820多家,发行量近200万份,读者数百万人,专职编辑近3000名。党...  相似文献   

2.
《扬子报》是扬子石化公司所办的企业报.周三刊,期发13000份。该报社曾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新闻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企业报先进集体和全国“百优”企业报,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他们将自己的办报之道总结概括为“一、二、三、四”。“一”即“一个中心”,就是办好报纸,提高报纸质量。“二”即“两个基本点”,就是一方面增强报纸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另一方面增强报纸的贴近性、服务性、可读性。“三”即“三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二要有利于增强报社人员的政治责任感,三是有利于出精品。“四”即处理好“四个关…  相似文献   

3.
贴近“三农”──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贺寿光,刘必建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县(市)报是最直接面对“三农”的报纸,担负着最直接服务“三农”的任务。因而,贴近“三农”,是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一、贴近基础产业,以稳定社会大局为...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崛起,成为继纸质媒介、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舆论阵地,如何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拓展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校报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大多高校的校报编辑部开发与推出了校报电子版(有的称为网络版),使校报逐步从平面走向了交互,据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的调查统计,在参加调查的34所高校校报中,有电子版(或上网)的15家,占到44%。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电子版校报和纸版校报的异同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对高校校报电子版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县市报的“生存、市场、办报”问题是新形势下县市报迎接挑战、夹缝求生的基本问题。 一、充分认识县市报存在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县市报办成党和人民的“传声筒”,成为党和人民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目前,全国公开发行的县市报已达到500多家。县市报为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法律法规,宣传科学文明知识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大政策出台、在大是大非面前,县市报都能发挥自  相似文献   

6.
地方报特别是县市报由于受地域的限制,摄影队伍往往带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人手少、力量弱、素质低。从目前全国已有的500多家县市报的情况来看,配备2名摄影记者的报社不足1/3,大多数报社仅有1名摄影记者、这一现状影响了“两翼齐飞”方针在县报的贯彻落实。 笔者翻阅了20家去年12月出版的县(市)报,平均  相似文献   

7.
县报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县及县级市的党报(以下统称“县报”),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估计,全国县报已有六、七百家,其中有七十多家已是日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县报发展较快。江苏的县报起步早,但苏北苏南发展不平衡;广东的县报发展势头猛,然粤北山区滞后。浙江则从北到浙南,从东到西,普遍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前些年新闻界有些同志还为“县报能办多久”这个问题所困扰的话,那么现在,人们心头的这片阴云已经消散了。不久前在辽宁海城举行的全国部分县报研讨会上,一些县报总编辑道出了这样的信念:“改革、开放离不开县报”,“县报,是有生命力的”! 七八年前,当县报纷纷复刊、创刊,开始复苏之时,人们对新闻领域里这片小小的园地命运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开,而“大跃进”时代办县报“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的教训,“文革”中县报几乎被一扫而光,还记忆犹新。如今,情况则不同了。县报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据会议提供的材料,目前全国县报发展到95家,报纸总发行量达到200多万份,而且展现了稳步发展的前景。事实告诉人们,县报在全国多层次报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国1000多所高校,有校报700多份,拥有读者近百万人,影响是不小的。各校校报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叫”报”,有的叫“刊”;有的是旬报、双旬报,有的是周报;有的出版了数百期,有的刚出几期。尽管情况不同,但它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是一块不可忽视的阵地。高校校报以全校师生员工为宣传对象,但侧重点在学生。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否认的作用。本文拟就如何办好高校校报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发挥“接近”的优势。高校师生文化知识结构层次高,信息来源渠道多,在当前报刊林立,报竞人择的情况下,要使校报  相似文献   

10.
陈恒 《新闻窗》2014,(2):36-37
高校校报是由高校党委主办的机关报,是重要的政治思想宣传阵地。在当今的“读题时代”,校报标题作为校报的“眼睛”,是师生最先阅读的重要信息,直接决定了校报内容是否能被有效阅读,所以校报编辑记者十分重视标题的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报是由校党委主办的“机关报”,主要以引导舆论、育人育德、服务师生等作为办报宗旨.它面向的读者一般为本校师生.但是,国内校报普遍存在着阅读量低于发行量的状况.校报将“校园生活”悬置,与“活态形式”的校园生活相疏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校报的言论渐渐活跃起来,一些校报开设了固定的言论专栏,如浙江大学校报的“求是论坛”、上海师范大学校报的“双周论坛”、华东政法学院校报的“政法论坛”、西安理工大学校报的“月末评论”等等。更为可喜的是,校报言论的写作队伍也在逐渐形成。见诸报端的一些好言论,不仅出自主编、编辑之手,业余记者、学生通讯员也频频敲开校报言论阵地之门,登堂入室。 喜中也有忧,由于校报人手少,难以形成专门撰写言论人才,言论和消息、通讯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是校报新闻中的“弱项”。翻开各省的校报,可以看到,大约百分之五十以上没有言论,有的校报一学期,甚至一年没有几篇言论文章;在刊登的言论中,不少文章在文体的把握上、论题的选择上、说理的深度上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和公开发行的报纸比较,差距仍较明显。笔者最近看到一家校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一篇题目为《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评论员文章,文章从目的意义到全国开展这项活动的声势,上引领导讲话,下联本校活动,洋洋洒洒一千三百余言,看似全面,细细读来,前三段近800字还未进入正题,且内容空乏,缺少学校特色和新意。究其原因,是作者往往不能站到全局的高度,以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选择和论述众所关注的论题。 要发挥校报言论的作用,使校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去年12月上旬,湖北襄阳农民报在全省七家县报评选1984年好新闻的会议上,介绍了他们办报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面向农户家庭,面向基层组织,面向青年读者,服务生产,指导生活,千方百计给读者以实惠”。加强服务性的内容有: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科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自2003年退出党报序列后,依然担负着为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重任。在政治需要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县市报一版的改革和创新不妨以“变”应“不变”,以“小变”应“大变”。至于如何变,目前没有规律可循,只能结合各报的实际,从“报道变软”、“版面变活”、“质量变精”等方面人手,尝试县市报一版的突围和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一、优劣杂陈:宁夏报业市场的现状 当东部地区报业规模迅速扩张的时候,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面临着报业发展滞后的共性问题。以宁夏为例:目前宁夏共有公开发行的报纸l8种,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中,有党报5家,都市报、生活综合类报4家,行业报2家,广播电视报2家,高校校报4家,少儿报1家。全区报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634人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是高校党政领导联系全校师生员工的耳目喉舌,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在高校的宣传舆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全国高校校报普遍为一些问题所困扰,主要表现在: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报道内容陈旧,报道形式呆板,缺乏新意等,集中体现在可读性差。同时,  相似文献   

17.
张弘 《新闻爱好者》2012,(24):47-48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发展迅猛,校报作为校园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挑战。打造高校文化高地是校报转型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应对新媒介挑战的必由之路。本文认为,高校校报亟待顺应新媒介变革的趋势,要在报网融合、文化立报中拓展校报发展空间,通过转型和变轨树立校报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报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其他报业的“热闹”相比,高校校报显得守成有余,创新不够。首先是时效性差,周期过长。以浙江省高校校报为例,时效性最强的是周报,其余大多为旬报,有的甚至是半月报。其次是分量重的新闻少,会议报道、领导讲话偏多,信息量少、内容缺乏新意。再次是队伍建设缺乏  相似文献   

19.
简讯     
全国县(市)报首次经营管理协作会,5月23日至28日在湖北省襄阳县召开。来自15个省(区)33家县(市)报广告经营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总结了广告工作经验,并就加强横向联合问题签订“意向书”。讨论成立“中华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县报分会筹委会”的问题。(朱德成)全国轻工企业报研讨会5月30日至6月1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36家企业报的40多名负责人,就企业报的特点、办报方向进行了研讨交流,并成立了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县(市)报是最直接面对“三农”的报纸,担负着最直接服务“三农”的任务。因而,贴近“三农”,是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