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术论"是"《管子》四篇"的核心。何为"心术"?简单地说,就是统治之术,即"心治"或"心安","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通过"内业",即内在的心性修养,治心、治身、得道,最后将其运用到治国方面,形成"君无为而臣有为""君无事而臣有事"的治国理念,而"心"则成为重要承载。一、"四篇"的主旨是"心术论"《心术》上下、《内业》、《白心》是《管子》中哲学意味最浓的几篇,也是全书地位最特殊的几篇。现代自郭沫若、刘节之后,一般习惯称之为"《管子》四篇"。"四篇"的学术主旨和学派归属是争论的焦点。郭沫若主张"四篇"主要在谈心与情,"心欲其无拘束,情欲其寡浅","主张见侮不辱,禁攻寝  相似文献   

2.
"心"是《管子》四篇(《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道、气、德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管子》将"心"分为体和用两个基本层面,并试图通过正静安和、专一心意等修心养心方法达到聚精养气、抟气如神的精神境界。《管子》四篇的心论对道家和儒家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对于《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学术界一般注重《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研究,而对《水地》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从思想背景、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该篇作些具体探讨。一、《水地》篇的思想背景尼达姆认为《水地》篇既吸收了道家代表人...  相似文献   

4.
老子、庄子同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多继承老子的哲学观念而来。历来研究多着眼于他们观点的相同之处,而注意二之间的相异则不足。作通过对《庄子》书中“道”论与多篇寓言的考论,认为庄子给老子之道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道”带上了明显的此岸性色彩,在悟道的途径上,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知北游》属于《庄子》外篇,共十二章,为庄子后学所作。它主要发挥了属于《庄子》内篇的《大宗师》思想,重在论“道”。这篇对于研究《庄子》“道”的思想、内外篇的关系以及《庄子》思想的发展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清森 《寻根》2012,(1):118-120
庄子,名周,为东周宋国蒙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一书,十余万言,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易传》在谈及言意关系时,均提出了"言不尽意"论,但看似相同的观点却有着迥乎不同的内在思想理路: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之所以提出"言不尽意"论,并非是在质疑语言的达意功能,而是为了大力表彰圣人之意的广大深邃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的伟大创造,恰恰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宗经"、"征圣"的必要性;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却是建立在对一切人类智慧极端怀疑的基础之上(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圣贤经传之达意明道功能的强烈质疑),最终走向的是对儒家"宗经"、"征圣"思想的彻底批判。不过,虽然庄子认定,有限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测度无限之"道",作为人类智慧衍生物的语言文字更无法触及"道"之真谛,但《庄子》却正是于不可言说之处开始了言说,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摆脱"言不尽意"的困境与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与《易传》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道家哲学重视全生避害,《庄子》一书更是重视安全问题。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安全问题反而更加突出。做为安全问题核心的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当我们面对各种安全问题时,就会发现《庄子》中的安全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安全问题具有启发性。然而,目前对《庄子》中的安全思想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庄子》中的安全思想,以便从《庄子》一书中获得一些对当代安全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心性的意义是什么,需要诠释。诠释的第一步就是说明。对小性的意义进行说明性诠释,是中国学术史上的悠久传统、但专门从心性论最繁茂的宋明理学角度,实事求是,科学地揭示理学各派在心性问题上的异和同、源和流,却不多见。巴蜀书社新出版的蔡方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1997年3月版,以下简称《心性论》)可谓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将宋明理学心性论分为四个阶段,即北宋(邵雍、张载、二程)、南宋(胡宏、张、陆九渊、朱熹、杨简、功利学派的批评)、元代(许衡、刘因、吴澄)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王廷相、…  相似文献   

10.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9,(2):177-180
一经世文编纂的缘起 经世之文,肇端甚古,《尚书》之典、语、谟、誓,皆具经世内容。经世语词,始见于《庄子》。《庄子·齐物论》云:"春秋经世,圣人议而不辨"。历代名臣奏议、政书、类书,类皆经世之作。汉贾谊之《治安策》,鼍之《论贵粟疏》等,皆为经世名篇。唐太宗命魏微等编《群书治要》,辑五帝至晋有关治理国家大要之完篇整段文献,  相似文献   

11.
朱熹和陆九渊作为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二对心性的体认和把握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二心性论的相通之处共同反映了理学思潮的特征,但二的心性论也有区别。本从心、性以及心性关系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二心性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正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是继老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道家思想家,与春秋战国之际其他思想家相比,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庄子思想强调深入体验,这种体验是谨慎和虚静并重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这一评论抓住了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子和庄子都非常强调直面现实、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13.
苑淑娅 《寻根》2008,(4):27-30
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历来为注释家和文人雅士所推重,在大畅玄风的魏晋时代,三教九流的名士更是爱不释手,以之为谈资。“游”是《庄子》的关键词之一,说庄子的《逍遥游》,由“游”入手,方能更得其旨趣。  相似文献   

14.
正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是继老子之后最具代表性的道家思想家,与春秋战国之际其他思想家相比,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庄子思想强调深入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是谨慎和虚静并重的。《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这一评论抓住了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老子和庄子都非常强调直面现实、少私寡欲、全神贯注、忘怀物我。老子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16.
<正>《庄子·至乐》篇属于述庄派的作品,述庄派是庄子后学中的嫡派。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来看,述庄派的作品是外杂篇中年代较早的一类。这一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继承和阐发内篇的思想,对庄子的思想也有所改造和发展,然而没有重要突破,基本上是述而不作的。述庄派作品是研究庄子思想的主要参考资料(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63页)。前人对该篇的研究或从美学思想的角度阐发庄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淮南子》是一部"总覈万略,错综百氏""雄长千古"的"绝代奇书",为历代学者、文士所欣赏与称誉。《淮南子》的成书是以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精心撰著的历史产物,是他们"论道""悟道""修道"的思想智慧结晶。与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相比,《淮南子》既有前者的哲思之魅,又有后者的文学之美,可谓是兼得二者之长而别具自身的汉代道家特色。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20世纪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状况作了比较系统的述评。章对《吕氏春秋》研究中的不同学术观点,作了客观的描述和简要的评说。章述及的主要内容有:《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及作、学派属性与思想倾向、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思想特点、与《淮南子》的关系、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9.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经典。在这部有5000字的著作中,虽没有专门论述语言理论的篇章,但他对语言的深切体悟,深刻的思考却贯穿在整个《老子》全书中,尤其在《道德》37篇中,竟有第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等8篇谈及“道”与“名”的关系,说明老子对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老子的语言观念不仅是老子自己思想的基点,而且也为发扬光大其学说的庄子所继承,从而对《庄子》一书的释“道”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庄子选择寓言说理成为一种必然。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理…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与兵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一部道家的哲学名,是没有争论的。但是,《老子》是不是一部兵书,我国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作认为《老子》也是一部兵书。主要论点:《老子》中确实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精彩的用兵之道,如在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中;《老子》中所阐发的战争论,提出的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因而作断定老子对于中国兵学有开山之功不为过;所以,《老子》既是哲学名,也应是一部兵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