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对淡水池塘养殖现状进行分析,从生态养殖、环境污染因素两个方面,解析淡水池塘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最后,对我国淡水池塘养殖的根本状况进行总结,提出改善的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的几点策略,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它由鱼池、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3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以水流为载体,依次串联形成立体、多级利用、闭合循环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鱼池废水通过人工湿地和沟渠进行水质净化、增氧、池塘静态养殖为微流水养殖,而达到池塘鱼类优质高效生态养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社会,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是池塘水产养殖。其中的水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水产品的正常生长,也污染了水质,导致水质问题增加,增加了池塘水水产养殖工作的难度。本文简单介绍了池塘水产养殖过程中解决水质问题的必要性,并且深入探讨了池塘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南宁五塘地区进行了罗氏沼虾高密度养殖试验,使用自制的EM菌对高密度养殖池塘进行处理,产量较原有的养殖方法提高一倍,对养殖池塘的水质进行对比分析,EM菌对氨氮和总氮具有明显的降解效果,使得高密度养殖池塘水质得以维持在罗氏沼虾适宜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开展中华绒螯蟹池塘仿生态养殖试验,对养殖池塘改造、日常投喂、水质分析与调控等进行养殖试验,探索仿生态、低污染的养殖模式,为中华绒螯蟹的可持续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鳅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渔业资源衰退,以人工强化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化水产养殖得到迅速发展,研究和开发“高效、生态、节水、安全”的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已成为国内外渔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但水产养殖还未走出传统养殖的模式,作为内陆渔业主要方式的池塘养殖由于其占地面积大、耗水多,单位效益与产量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建立新的、科学的模式使水产养殖业有一个跨越式提升,这对改变传统池塘养殖观念和生产方式,促进池塘养殖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传统淡水池塘养殖面临两大环境问题,一是氮失衡的问题,二是水体富营养问题。如何解决这两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对问题予以透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大处理手段,分别是"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合作养殖模式,以期为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鲫鱼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美食,市场对鲫鱼的需求量较大,所以近年来池塘驯化养殖鲫鱼得以快速的发展。文中对良种鲫鱼的品种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养殖进行了试验对比,并进一步对池塘驯化养殖技术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节水和安全功能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它由鱼池、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3部分有机结合构成,以水流为载体,依次串联形成立体、多级利用、闭合循环的池塘养殖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11.
赵淑梅 《青海科技》1999,6(4):36-37,23
1989年,青海省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援助了,引进冷水名贵鱼类--虹鳟鱼(Salmo airdnmerii gaidnerii),经四年的试验,鱼卵孵化率达到92.5%,平均2.5g鱼苗成活率为86.7%,网箱养殖商品鱼平均1136.70吨/公顷,效益达740.85万元/公顷,为虹鳟鱼在青海省形成产业化养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水稻为主,小麦、鲤等为辅,利用野生种、农家品种和主栽(养)优良品种等种质资源,综合运用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分子模块,揭示水稻复杂性状全基因组编码规律,发展多模块非线性耦合理论和"全基因组导航"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优化多模块组装的品种设计的最佳策略,建立从"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为实现全基因组水平多模块优化组装、培育新一代超级品种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文章介绍了该专项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内容、进展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3.
侯娟  周为峰  王鲁民  樊伟  原作辉 《资源科学》2020,42(7):1325-1337
海洋养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拓展海水养殖新空间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的改善、食物安全的保障、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主权的宣誓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180种海水养殖物种(鱼类120种、双壳类60种)为分析对象,通过各物种生长耐温范围和研究区域海表温度的匹配和比较,计算空间地理格网上多物种生长潜力指数的平均值,分别得到鱼类和双壳类养殖潜力,并基于阈值法对离岸距离和深度等条件进行约束,定量分析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评估条件的区域内,对于鱼类,渤黄海(BYS)、东海(ECS)和南海(SCS)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19.98、76.29、81.69万km2;对于双壳类,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适宜面积分别约为3.02、4.17、2.03万km2;②按照海区划分时,可优先考虑东海和南海进行鱼类养殖,而渤黄海鱼类养殖潜力值变化最大,未来鱼类养殖需要更细致地规划选址,以尽可能选择潜力值较大的区域;双壳类养殖可优先选择南海;③按照海域深度划分时,鱼类可优先考虑深度较深的海域进行远海养殖,而双壳类适宜离岸较近、深度较浅的海域。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进行海域空间规划,为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梁素娟  李登明  杨琼  王大鹏  张益峰 《大众科技》2012,(12):112-113,146
试验共使用三口面积分别为3亩的池塘,每亩放养雄性率达97%以上的奥尼罗非鱼2200尾,搭配鲢鱼120尾。奥尼罗非鱼鱼种50克以前,投喂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36%,50克以后至商品鱼,投喂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为28%。通过定期泼洒生石灰、施用生物制剂等方法调控水质,在不换水条件下饲养212天,结果三口池塘总产鱼量达15823.2公斤,其中奥尼罗非鱼平均产量为1576.0公斤/亩、鲢鱼平均产量为182.1公斤/亩,鱼饲料系数为1.48,折合净收入3758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1.33。试验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罗非鱼水库网箱养殖技术和不同品种之间的养殖效果,为水库网箱养鱼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5月9日,在宁明县派连水库开展罗非鱼网箱养殖试验,挑选吉富、奥尼单性罗非鱼种和普通罗非鱼种分别放于3个28㎡的网箱中养殖。结果:至11月20日,分别收获吉富、奥尼、普通罗非鱼成鱼2731kg、2725kg、2340kg,每㎡净产92.6kg、92.4kg、63.9kg,成活率为95.0%、96.8%、94.6%,投喂饲料4135kg、4360kg、3745kg,饵料系数为1.6、1.7、2.1,毛利润为1.46万元、1.35万元、1.21万元,效益可观。其中,单性罗非鱼养殖效果优于普通罗非鱼,效益提高11.6~20.7%。结论:水库网箱养殖不同品种罗非鱼,具有养殖周期短、易管理、收益高等优点,为库区农民养殖开发和创业致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黎 《资源科学》1994,16(4):26-32
利津县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深渊湾经济区和黄河经济带的交汇。其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客水资源、鱼种资源、劳力资源及饲料供应,为淡水渔业的开发创造了优良条件。全县不但有可观的天然水面和人工水面,更有大片的盐碱荒地可通过“挖池抬田”的方式发展生态渔业,进行综合开发。现在的400余ha渔塘,其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已开始露,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有必要通过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开发,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强管理,搞好配套建设,增加科技与资金投入,保证鱼苗供应及销售服务等,以确保淡水渔业与盐碱荒地的综合开发得以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始终以国家需要和人民诉求为导向,科技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部分贫困地区人均可用耕地少、水域面积广的地理资源特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和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扶贫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中科院技术+当地政府+当地龙头企业+贫困户/贫困集体"的生态渔业扶贫模式。即联合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在合理构建鱼类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山区水资源,可在保障水质的同时给周边渔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生态渔业扶贫模式的示范与推广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了贫困山区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使得当地群众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养殖技术,加速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体现了扶贫模式的"造血"功能,保障了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相似文献   

18.
作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育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多学科交叉、多种方法并存的基本格局.本文针对当前作物育种方法面临的问题,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虚拟育种和基因组重测序等前沿育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作为蔬菜用种大国的中国,其绝大部分的市场利润流向外国公司。中国的蔬菜育种研究表现出诸多现实困境:育种定位长期"以粮为纲",弱化蔬菜;科研力量过度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研究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科研目标"论文导向",市场化能力欠缺。为了应对这些困境,育种研究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种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企业育种积极性高等优势,并探讨建立市场化育种体系、合理准确选择育种突破点、完善育种产业链、促进协同创新和区域协作。  相似文献   

20.
韩冬梅  汪刚  田晓喻 《资源科学》2022,44(10):2074-2088
畜禽养殖业作为中国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稳定产能和环保约束的双重挑战。在畜禽养殖格局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须要关注由此带来的局部区域资源超载的风险。本文基于“短板理论”构建了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指数,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及短板要素,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省域风险的集聚性。研究表明:①耕地资源承载风险是中国大部分地区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且存在较高的风险集聚性,整体来看风险呈下降趋势,华南和西南地区风险高于其他区域;②水资源约束是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的最大短板;③养殖重点发展区域普遍资源承载风险较高,存在资源要素短缺的风险。由此,提出如下建议:构建畜禽养殖资源承载风险长期评估和预警体系,将最稀缺的“短板”要素作为最重要的警示要素,在区域养殖规划中采取“以短定养”;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坚持种养结合是降低耕地资源承载风险的重要途径;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与资源环境协作机制,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尤其应关注风险较大的养殖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