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简称前沿实验室)是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在首席科学家邓兴旺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致力于农业生物前沿核心技术创新,从制种核心技术创新入手。利用分子设计育种作为核心技术,通过现代分子设计育种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培育新一代优质、多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在作物育种领域开始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自动化种子切片机是影响育种规模的关键设备,相关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将提高我国作物育种水平。文章论述了自动种子切片机在作物育种中的意义,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并对我国第一套商业化育种种子切片设备的技术特点进行详细介绍,指明了我国育种种子切片设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11,(14):F0002-F0002,1
袁有禄,1967年10月生,四川简阳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安阳市市管优秀专家,安阳市劳动模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棉花分子育种课题组组长。负责的分子育种课题被安阳市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1990年于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毕业,2000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4.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传改良是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推动力,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了常规育种技术的严重制约。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知识和技术的分子设计育种是克服常规育种技术瓶颈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水稻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获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分子育种领域的最新进展,中科院拟系统开展水稻和小麦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建立和完善多基因组装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传统遗传改良向品种分子设计的跨越,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高效、抗病虫、耐逆和稳产性状的水稻和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在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步骤及在操作过程中影响多态性的部分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容柏,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1982年获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士学位,获印度G.B.Pant University of Agri.&Tech植物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印度潘特农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是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先进工作者。李容柏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7.
正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麦类作物分子育种、农作物与牧草种质创新与育种、青藏高原植物适应与进化、高山植物的光合及生理生态适应研究等四个学科组进行建设。自2016年参加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单项业绩评估工作以来,实验室已连续四年获得2-3个单项优秀的成绩,并连续获得2014-2016年和2017-2019年两个评估周期省级重点实验室全面评估优秀的成绩。近三年以来,在青海省科技厅和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科研条件、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8.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同时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育种技术主要以常规育种为主,大豆科学研究和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通过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实施,已经鉴定到若干高产、优质分子模块,解析了部分重要农艺性状的模块耦合效应,创制了一批大豆优异种质材料,成功培育多个高产、优质的初级模块大豆新品种,初步建立了大豆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未来,应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和创制,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构建,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大力开展大豆高产稳产突破性技术和豆粕替代饲料的研究,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和人工智能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大豆新品种,创制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增强我国大豆自产能力,缓解大豆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植物分子信息被发掘、整理和利用。文章从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意义.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意在指出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加速育种进程,改良作物品质,丰富人类所需生物产品,同时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方面是否存在无法预知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18,(17):12-13
开发方法助力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核心基因组低成本组装及新基因挖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组合作,开发并优化实验与计算流程,实现低成本组装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的核心基因组。研究论文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植物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为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确定重要农艺性状的根本方法在于比较不同群体或比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教学模式的五个构成因素: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理论依据为核心,在作物育种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对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抛锚式学习等方法在作物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2.
"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水稻为主,小麦、鲤等为辅,利用野生种、农家品种和主栽(养)优良品种等种质资源,综合运用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分子模块,揭示水稻复杂性状全基因组编码规律,发展多模块非线性耦合理论和"全基因组导航"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优化多模块组装的品种设计的最佳策略,建立从"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为实现全基因组水平多模块优化组装、培育新一代超级品种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文章介绍了该专项的背景、总体目标、研究内容、进展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作物,培育利用低植酸玉米是提高玉米饲用营养价值,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低植酸玉米的遗传、育种、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低植酸玉米利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莉  董静 《科技通报》2007,23(3):360-367
综述分子标记在大麦耐非生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发育基因效应、野生种或地方种的变异、遗传(QTLs)图谱等。现代引种和育种过程引起物种的遗传变异趋于狭窄、多样性减少,由此可能加重疾病、害虫和非生物胁迫等危害的潜在威胁。发育基因对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多态性效应;野生大麦和原始地方种为提高耐胁迫性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资源。大麦遗传多样性的分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野生种质优良抗性,更有效的选择耐(抗)性基因型。文末从正反两方面简要讨论了分子标记在大麦耐非生物胁迫遗传育种研究中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农林院校园艺专业学生培养的特点以及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和体会,对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工作提出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Fragra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traits in rice, and the phenotype is attributed to the loss-of-function 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BADH2) gene. At least 12 allelic variations of BADH2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some of these have been applied to rice fragrance breeding using traditional molecular markers and Sanger sequencing techniques. However, these traditional methods have several limitations, such as being very expensive, imprecise, inefficient, and having security issues. Thus, a new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must be developed to improve rice fragrance breeding.ResultsIn this study, more than 95% of the cultivated fragrant rice varieties belonged to a 7-bp deletion in exon 2 (badh2-E2) or an 8-bp deletion and 3-bp variation in exon 7 (badh2-E7). Both allelic variations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function of the badh2 gene. We developed two novel SNP molecular markers, SNP_badh2-E2 and SNP_badh2-E7, related to the alleles. Their genotype and phenotype were highly cosegregated in the natural variation of rice accessions, with 160 of the 164 fragrant rice varieties detected with the two markers. These markers cosegregated with the fragrance phenotype in the F2 population.ConclusionsTwo functional SNP molecular markers of badh2-E2 and badh2-E7 allelic variations were developed. These functional SNP molecular markers can be used for genotype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rice fragrance throug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and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ragrant rice breeding and promote commercial molecular breeding of rice in the future.How to cite: Li W, Zeng X, Li S,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wo novel functional molecular markers of BADH2 in rice. Electron J Biotechnol 2020;46. https://doi.org/10.1016/j.ejbt.2020.04.004.  相似文献   

17.
粮食重视面积提取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粮食估产是我国长期以来进行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GPS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种植面积提取方法上有了较大的进展。该文结合RS、GIS、GPS一体化体系,对农情采样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结以往采样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致性检验,分区建立采样线的方法。同时提出了用GIS归纳方法建立样线BUFFER区模型,从理论方面对采样方法进行讨论,从而完善了整个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构建生物育种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育种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生物育种企业的产品选择、定价与品种权许可等市场行为。研究表明,较高的植物品种权保护水平不利于品种多样化,有助于形成大型生物育种企业的市场垄断,并提高种子的市场价格;农业新品种种子价格由技术系数、投入品价格以及平均成本决定的规律揭示了发达国家技术领先的种业公司利用植物品种权保护机制操控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 have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but much about them is still unknow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mechanisms and the detection of new resistance genes can improve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supply. Extracting this knowledge from available genomic data is a challenging task.ResultsHere, we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clustering, data-mining and regression to identify potential new resistance genes. Three types of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separately over two conditions, tomatoes inoculated with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nd not inoculated tomatoes. Predictions for 10 new resistance genes obtained by all applied methods were selected as being the most reliable and are therefore reported as potential resistance genes.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statistical analyses to detect potential resistance genes reliably has shown to conduct interesting results that improve knowledge 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 resistance to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