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法律对行政不作为案件的举证责任规定过于简单、片面,并且存在问题,在实践中不易操作,因而有必要进行完善。从行政不作为和举证责任的有关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告对行政不作为负举证责任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应该由被告负举证责任。因而在以后的立法修改中应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当前法学界就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问题所存在的几种观点入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原告在特定条件下负一定举证责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被告的举证责任范围及原告在何种条件下负举证责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作为一种规则,它与行政程序举证责任有密切关系。当前,行政诉讼当事人双方在举证责任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为此,必须协调好与推定、自认、司法自认等关系。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诉讼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行政程序举证责任的分配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存在着冲突。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从证明对象上入手,将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分为"先前事实"和"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5.
举证责任制度是行政诉讼的基础与核心。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的是被告行政机关对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而对原告是否承担举证责任却没有规定。但原告对某些特定事项承担举证责任的理论已经确立,并得到有关司法解释的支持。本文试图从探讨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理论基础入手谈谈完善原告举证责任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举证责任是法律假定的一种后果,即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出自己的主张、证明自己的主张。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明确了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举出证据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否则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而原告并不因为举不出证据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性而败诉。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行政诉讼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则直接关系到该目的能否实现。我国《行政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规定得过于粗略 ,因而导致了法学界对我国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的争论。从对我国目前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制度的不足的分析入手 ,借鉴世界主要国家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情况 ,建议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应确立有中国特色的“谁主张 ,谁举证”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8.
郑学勤 《南平师专学报》2002,21(1):55-57,68
本文通过《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规定,浅谈举证责任的基本含义并结合理论与实践对行政不作为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在时间、范围上的限制及对补证的审查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中需要证明对象包括实体事实和诉讼程序事实,实体事实主要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其合法性由被告举证,但是对于行政诉讼中的诉讼程序事实是否适用举证责任缺少明确规定。文章在分析举证责任的含义和证明对象的范围后,认为原告要对特定的诉讼程序事实负担举证责任;在分析诉讼程序事实适用举证责任的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的原理后,对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诉讼程序事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89年4月4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权起着重大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的《贯彻意见》、《若干问题解释》对此又作了完善,笔者认为,应依法保护诉权,健全行政诉讼参加人制度;借鉴外国经验,丰富我国法院行政判决形式;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完善举证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1.
行政不作为诉讼救济制度之探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行政不作为的诉讼救济在我国并未得到系统的规定,仍存在较多缺憾。其中,拓展行政不作为诉讼的受案范围、厘定行政不作为诉讼的举证责任、明确行政不作为诉讼的救济形式,当为对我国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进行完善和系统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行政公益诉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利益因行政行为受到侵害的情形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并无救济措施,这是我国行政诉讼立法的一大缺陷.从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现状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建立行政公益诉讼有其必要性,若在我国建立完备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则必须考虑到原告资格的扩展、举证责任的分配及相关的经济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行政公益诉讼是对于实施了侵害公益的违法行政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行政主体提起的诉讼.行政公益诉讼作为诉讼制度的一种,与其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相一致,都旨在实现公正、效率、制衡性及平衡性的价值目标,对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和建设法治政府也可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内容主要有:原告资格的确定、受案范围的厘清以及举证责任的分配等.  相似文献   

14.
苗连营 《红领巾》2004,(1):95-99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无效的行政行为就没有公定力,相对人对之可以不予理睬甚至予以抵抗.但是在实践层面抵抗权的行使却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实定法上行政行为无效制度的阙如,因而也就缺乏判断行政行为无效的可操作性标准.所以,立法上应确立行政行为无效制度.行政行为的有限性,除了行政行为的无效这种最主要的情形外,还包括在执行、举证责任的分配等方面的例外.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我国社会公共利益受行政权侵害,监督行政权行使,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刻不容缓。从行政公益诉讼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我国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原因,如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行政公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进而思考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受案范围、举证责任等问题,希冀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创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益诉讼是遏制公共利益受损害日益严重和维护民众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以司法监督、制约行政,以私权利制约行政权力的要求。施行行政公益诉讼,须扩张原告资格,扩大受案范围,确定司法管辖权,为原告解决诉讼费用,明确举证责任,建立原告胜诉奖励制度,并广泛推行律师风险代理制等。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诉制度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机关针对行政机关侵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的制度.本文参照国外的行政公诉制度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指出在中国未来设计行政公诉程序时,所要注意的原告的资格、受案范围、管辖、举证责任、诉讼费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实践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运用对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具有主要意义。适用时应注意:举证责任倒置适用的案件,明确原告有举证责任,区分与运用证据抗辩的不同,举证责任倒置必须法定化。  相似文献   

19.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面临执行力弱、制度条件缺乏、心理消极暗示、诉权行使受限等窘境。自然法视角下的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法律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可从原告资格范围、被诉对象范围、举证责任分配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是刑事诉讼证明的核心问题,控诉方负举证责任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有原则就有例外,被告人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也应当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如果其举证不力,将承担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即对被告人实行有罪推定。被告方承担举证责任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刑事诉讼证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等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