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掷链球旋转中足髋间的扭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转掷链球是技术复杂的项目,运动员在最后用力前必须持球旋转三至四圈,旋转结束时,链球的速度可达最后出手速度的80%左右。因此,提高链球在旋转过程中的速度是取得好的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旋转过程中,链球是围绕着通过运动员支撑脚为支点的轴进行转动,转动半径和转动角速度是影响链球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5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使用近景动态三维录像分析系统分析运动员的投掷技术,结果表明,第四圈双支撑阶段加速能力较强,但在第四圈单支撑阶段速度损失过大;链球旋转速度增量与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关,增大链球各圈轨迹中双支撑与单支撑的比值有助于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加大投掷动作的动作幅度,增大各圈旋转中运动员的各运动环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对链球旋转速度增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速度是掷链球旋转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也是提高链球运动成绩的关键。运用高速摄影对我国8名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链球速度曲线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运动员在链球旋转中存在着最后一圈速度下降明显,超越器械拉引角不足等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链球技术朝着快速度旋转的方向发展,加快旋转速度的训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对青少年链球运动员来说,打好基础,重点解决好旋转速度问题,对今后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链球运动的特点和结合本人从事链球训练、教学多年的体会,谈谈青少年链球运动员旋转速度训练的问题。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省体校田径队男子少年链球运动员胡远亮,72年出生,身高1.85米,体重88公斤。一九八六年九月进校从事铁饼训练,一九八八年改链球。(2)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链球运动水平有很大的突破,已冲出亚洲,正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展了这项运动。链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我们想借此机会与同行们探讨一下链球的基本技术问题,同时也希望专家学者,对链球技术提出见解,尽快提高我国的链球运动水平。我们认为:在投掷链球过程中,由预摆过渡到旋转,是链球技术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链球的旋转加速过程。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个技术问题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据专家们研究掷链球获得的预先速度占投掷出手速度的75——80%。掷链球的旋转速度大小出手速度与成绩有着重要作用。要想提高旋转速度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掌握合理的旋转技术。我们就我国七名链球运动健将的旋转技术用64格/秒的摄影机进行了正面定点拍摄,经对影片处理,提出改进转旋技术的意见。合理的掷链球旋转技术应是逐圈加速的,我国七名运动员的旋转技术是符合这个技术要求的。见表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与世界优秀链球选手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专项能力及旋转速度等多方面比较显示 :我国部分链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指标 ,但专项能力和旋转速度方面尚有明显差距。认为专项能力差是阻碍我国链球运动员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主要原因 ;旋转速度慢是制约我国链球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 ;而早期训练没有建立起高水平的技术动力性结构模式是我国链球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男子链球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与世界优秀链球选手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专项能力及旋转速度等多方面比较,结果表明:我国部分链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指标,但专项能力和旋转速度方面尚有明显差距.认为专项能力差是阻碍我国链球运动员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主要原因;旋转速度慢是制约其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而早期训练没有建立起高水平的技术动力性结构模式是我国链球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使用两台松下M9000摄像机,对2001年第9届全国运动会的女子链球决赛进行现场三维立体拍摄。选取前6名运动员最好成绩的录像进行解析,获得了一些较全面的人体运动学数据。从运动学角度,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旋转阶段的链球速度增量较低,旋转阶段链球速度增量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旋转的继续链球速度增量逐圈降低;旋转中右脚离地落地的时机存在“早抬早落”、“晚抬晚落”、“晚抬早落”三种现象;在旋转过程中,右脚落地形成双支撑瞬间肩髋轴间夹角大于足髋轴间夹角的现象,并随旋转的继续逐圈减小,这是导致运动员持续加速能力逐圈减弱及链球速度增量逐圈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通过拍摄我国部分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动作,对影响和制约运动员成绩发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方法:1)用立体定机拍摄法,获得运动员比赛视频录像;2)利用APAS运动图像分析系统对比赛视频进行解析,获得原始运动学参数;3)数字滤波法,对原始运动学参数进行低通滤波平滑,截断频率为8 Hz。研究结果:1)我国运动员双支撑时间不足;2)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预摆动作不充分的现象,导致旋转第1圈链球速度增量过大,个别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还出现了链球速度的负增长。3)我国运动员普遍采用"晚抬早落"的旋转技术以增加对链球的加速距离。研究结论:1)我国运动员应增加预摆末期的链球速度;2)运动员应在双支撑期尽量保持重心平稳过渡,以减少"转轮效应"对链球速度产生的影响;3)建议增加双支撑期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与世界优秀篮球运动员的综合比较分析, 找出影响我国男子掷链球运动成绩提高的因素,为优化我国男子掷链球运动训练结构,提高我国男子链球运动成绩提供科学的依据。1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旋转速度是掷链球技术核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重越大,其转动加速度就越低,对成绩的负面影响也越大。经比较, 我国男子链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低于国外运动员,而体重却超过他们。2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掷链球是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投掷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速度力量和爆发力。经比较,我国男子链球运动员的基础力量水平并不低,而速度力量发展水平却较差。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弹跳力和速度力量的训练,使身体素  相似文献   

12.
一、掷键球的发展概况掷链球运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第二届奥运会(1900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次比赛的冠军成绩是51米,也是当年的世界纪录。在当时和以后三十多年间,掷链球运动员都是身高体重的彪形大汉,因为投掷方法简单(原地抡摆或以左脚前掌为轴旋转1-2圈),旋转速度缓慢,影响成绩提高。 1930年德国的克列斯特曼详细研究掷链球的电影技术图片,认为在旋转中采用左脚掌和脚跟交替为旋转轴和“超越器械”动作,可以提高旋转速度能延长投掷  相似文献   

13.
掷链球是一项要求绝对力量大、 爆发力强、协调与灵活性高的体能类力量性项目。现代掷链球技术趋向更加快速旋转,技术更加合理。掷链球是人体在投掷圈内,以连续快速旋转的前进形式,使链球逐渐获得加速,最后将链球投向远方。链球飞行的远度主要  相似文献   

14.
男子链球初级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顾与展望 链球项目是田径运动中的重器械,在投掷技术中可称之难度较大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是通过预摆和旋转来完成投掷的,它对速度、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赋予更高的要求,链球项目素有田径之王的美称。  相似文献   

15.
我国部分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旋转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旋转技术是掷链球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通过两架高速摄影机 ,对我国部份优秀男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了拍摄并解析 :在旋转时单双支撑时间分布 ,链球加速途径 ,重心变化及链球运行斜面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运动学的分析 ,从中发现我国男子链球旋转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供训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2台JVC9800高速摄影机,对中国部分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拍摄和解析,并对旋转阶段的时间特征、链球加速距离、链球远行斜面变化等进行运动学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7.
研究对象:2001年第9届全国运动会的女子链球比赛前6速的基础上,旋转第一、二圈的加速能力也较强,说明预摆与旋名运动员。转的衔接技术较为合理。但是随着旋转的继续(圈数的增加),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摄像与解析法、数理统速增量逐圈降低。链球的速度在最后两圈  相似文献   

18.
对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链球比赛前8名运动员进行动态立体拍摄,并运用爱捷运动录像测量分析系统对录像进行分析和数字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掷链球最后用力技术由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和双支撑最后用力阶段两部分构成;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开始时机应在链球摆过最后一圈高点处于方位角200°~230°范围内;我国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肩髋轴间夹角较小,链球与肩轴的夹角较大,链球加速距离缩短,导致链球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链球运动员应该学会掌握的三点难度较大的技术是:1、充分伸直双臂以得到最大半径;2、降低身体重心以得到腿的最大的爆发力;3、在做旋转时,动作要快,双膝要靠紧,以得到最大旋转速度。在训练时,我们把下列几种练习方法纳入训练计划里。经过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速摄影方法 ,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我省优秀女子链球运动员顾原的投掷技术进行分析 ,发现运动员的旋转技术不稳定 ,旋转速度忽快忽满 ,破坏了动作的整体节奏 ,因而投掷技术是影响顾原运动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