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从20世纪50年代华中师范学院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算起,到世纪末,在近50年的历史时间里,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已逾60部之多。这些著作角度不一,特色各异,从不同方面构建起中国当代文学这个已不年轻的学科。其中,由陈荒煤任顾问、郭志刚、董健、  相似文献   

2.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史入手,结合自己参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分析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强调可能性在于极力呈现多元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景观,局限性在于开放性教材和个性化教材在教学中的实际困境,在于当代文学史写作中主观性的不可避免、政治禁忌的无法回避和当下文学的纷繁杂乱。  相似文献   

5.
飘落的花瓣——评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传统的政治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提出质疑,用独创性的“民间意识”、“潜在写作”理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学史写作个性。但这种学术姿态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悲壮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宽容和权宜之计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命题。把这两个命题引申到当代文学史写作中来,对文学史写作本身和文学史写作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当代文学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研究者作为当代人不可避免的狭隘视野,在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采取权宜之计的叙述方式,可以更好地体现宽容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谢玉珊 《天中学刊》2002,17(4):76-78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出发,突破了传统文学史写作的固定模式。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上的创新意义、严谨的治学、朴实的文风构成了该书不同于其他当代文学史的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以“小书”的外形将洪子诚厚重的文学史观包含其中。《概说》是洪子诚历史整体意识、历史还原方法、不露声色的叙述语言风格和治史智慧的结晶。它实现了多重维度上的当代文学史的“完成”,但它在史的“完成”之外依然回荡着史的“未完成”话外音。它在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处理方法等方面,还有值得商榷的空间。洪子诚独特的文学史研究姿态,使《概说》呈现出具有特色的文学史写作风貌。  相似文献   

10.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跨越了当代文学的17年、"文革"和新时期,历经不同文学样态的风云变幻。当代文学研究视阈下的浩然分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大体经历了政治批评、回归历史、主体审美和多元走向四个阶段,折射出整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从1922年胡适创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算起,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史(或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已远远超过了200部。但是,历史的悠久和数量的繁多并不意味着该项工程的完全成熟或业已竣工,相反,时至今日,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却前所未有地成为学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自"五四"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政治倾向文学向政治斗争文学发展的历史。从这一发展走向着眼,考察郭沫若上世纪前期出版的《女神》可以发现,它不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也是第一部革命浪漫主义诗作,更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文学的启动器,是连接政治倾向文学和政治斗争文学的桥梁。总观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其文学史意义都体现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4.
自"五四"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政治倾向文学向政治斗争文学发展的历史。从这一发展走向着眼,考察郭沫若上世纪前期出版的《女神》可以发现,它不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也是第一部革命浪漫主义诗作,更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文学的启动器,是连接政治倾向文学和政治斗争文学的桥梁。总观郭沫若的文学史行为,其文学史意义都体现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有一位紧扣当代社会脉搏、密切关注文学走向、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一路同行的学者,他就是著名文学史家、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庆生教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在开始流行“代际”命名之前,最后一个有特色的命名就是“个人化”写作。而从1993年之前的创作情况看“,个人化”写作与“新写实”小说交叉互动,占据了当时文学创作主流。后来“,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人物陈染的写作日益陷入困境,而“新写实”的干将都纷纷投诚影视。仔细考量,陈染与“新写实”小说之间的现实联系、与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历史联系千丝万缕。“个人化”文学思潮成为反思当代文学批评、反思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作为一面高举的旗帜,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原则。作为历史存在中的概念,因为有太多的意识形态附加因素使其意义复杂化,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埋下许多伏笔,为后人的阐释留下理论空间。从当代文学史思想话语资源发生学的角度,梳理概念的源起与演变过程,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与苏联文艺方针的潮起潮落密切相关,它在中国接受转化过程中被附加和规定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几部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如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由教育部组织并委托王庆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因其编写理念不同、视角不同、特点各异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基本框架如书的前言中所述,是“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内地的这一范围之中”的“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作者认为,“‘当代文学’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考察线索,检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话语的纠结以及文学史反思的向度。文中暗示,文学史反思的某些困难来自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结构,文学史的可能性和知识有效性也只能来自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局部批判”。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代文学大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大陆当代文学的视野.而关于台湾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叙写问题却一直呈现着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从刊物等媒介体系角度分析和探索形成此种文学史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