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是人们容易混淆的两个社会学术语。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运用立法手段满足一定社会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社会保障也是一种社会支持 ,不能用社会保障取代社会支持。因此 ,只有在实践中把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工作。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4):66-73
近年社会上频现的扶老人遭讹的现象,用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折晓叶"弱者的韧武器"以及后来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不足以解释这一社会学现象。"弱者的武器"等理论忽略了生活中,除有强者与弱者的区分外,还有优势身份与弱者兼备的情形。而"老人身份"同时具有这两重特征,使其在讹诈他人时进退自如,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群体讹诈事件的根本特征。底层沦陷论对扶老人遭讹现象有较强解释力,但精神或道德问题仅用物质方法解决效果有限。因此,对于遏制扶老人遭讹现象,社会除了加强物质支持外,还应该重建信仰和保证规制的有效性,对老人讹诈他人情节严重的予以处罚;此外,清廉的政府、正义的制度、公平的社会和彰显的权利是人们担负起道德义务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区服刑人员的精神支持网络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压力以及心理疾病是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较为常见的问题,许多人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舒缓而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但是,人们对心理及精神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对物质贫困问题的重视程度高,社区服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支持状况应该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从社会支持网络分析的视角研究发现,朋友是社区服刑人员主要的精神支持来源,信任支持明显缺失是社区服刑人员精神支持网络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614名大学生被试,考察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直接影响;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主要是网络情感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倾向。该研究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学生个体从其所在的社会网络中获得的物质或精神支持。中职对口升本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社会支持情况与普通高中生源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不尽相同。通过调研发现,中职升本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总体比较高,其社会支持来源偏向于同龄的伙伴群体。但中职升本新生对自身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文化是指以各种网络产品为物质依托,按照一定的网络规范组成的包含所有与网络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它主要由网络物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精神文化三大层次构成。网络文化是21世纪迅猛崛起的崭新文化形态,它将使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元复合、正负皆有的。为了利除弊,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效应,必须对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基本对策是制定网络规划、加强网络教育、健全网络立法和构筑网络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网络使用情况量表对2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1、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2〈0.05);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显著影响大学生社会支持度(p=0.029〈0.05);3、社会支持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二者呈负相关,并且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方位现代化”,是对社会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积极成果带来的两种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统一过程的勾勒。对这种表述的含义应该理解为: 第一,物质和精神两种生产不是一般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而是两种生产的一定历史形式。换言之,即物质生产方式是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而“精神生产方式是精神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正>李晓巍,刘倩倩,王梦柯在《教育学报》2019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家庭教育的社区支持,是指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利用一定的物质、精神、心理手段,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社区支持网络对家庭教育进行帮助。其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社区支持的直接目的,促进幼儿发展是社区支持的根本目的,幼儿及其家庭均是社区支持的受益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根本出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在整体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很多现实问题,其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目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弱势群体本身就是社会中的相对弱者,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精力和精神精力去争取孩子的教育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媒介功能认识的不确定,根植于新闻传播普适性价值观的缺位。新闻传播的精神资源不能局限于某些个人、利益集团,而应该是全民性的、全社会性的。民族精神是新闻传播具有普适性的精神资源。把民族精神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对新闻媒介功能的全面认识。民族精神从人群、地理、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性,为新闻传播功能全方位的认识和实现,开拓了视野和道路。民族精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柱,保证新闻媒介功能实现。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除了物质层面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对待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更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一定的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任何政党都必然会以一定的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按照它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愿望去改造世界,影响社会发展。坚持什么样的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化,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气度,决定着一个政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化的社会本质的客观规定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化巨大社会作用的主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高举先进化方向的旗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为决定人类素质相互依存的因素之一。其视觉艺术的认定为:人创造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可视作品。在其创作过程中与作品表现之间.存在着艺术家的意识与媒介或材质不断发展表现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艺术作品中都是作者赋予材质生命,然而材质又把自身的特性赋予作品中,艺术的精神品质就蕴含在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中。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作为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必然要受到时代风貌、文化环境、民族心理、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目前已成为有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明显的弱势群体特征。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特征的考量,"能力贫困"是他们之所以归属弱势群体的内源性因素。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而且需要精神层面的扶助。其实现路径为:优化社会扶助体系结构,完善有偿支持保障;拓展社会扶助渠道,加大精神关怀力度;理性运用社会扶助,主动拓展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6.
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社会生活服务的状况与社会化中的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方面,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社会生活服务对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职业素质对社会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的内陆》好比是蒋韵的一次精神着陆。蒋韵通过它既是在完成对一座城市的书写,也更是在撰写一部女性精神成熟的历史。它对蒋韵的意义就在于:她绘出了自己的精神故乡,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精神依托。蒋韵把自己对城市及女性命运的解读化作令人百读不厌的语言款款潜入。它呈现给人的是一片语言美景,生机蓬勃,色彩缤纷。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关系现实性即人的多元关系的客观性,包含人的关系的自然生成性、历史生成性、社会生成性和文化生成性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当下与历史、有限与无限、精神和肉身、共性与个性等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的多元关系统一体的发展问题.将人置于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中考量,在方法论上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入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基础在于必要的经济投入,当前,投入不足已成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的突出问题,要尽快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经济投入保障机制,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产包括三种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物质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精神支柱;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三大类生产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产业之间都要实现动态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