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族名与政权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上“五代十国”周围分布着“渤海”、“契丹”、“吐蕃”、“回鹘”、“南诏”等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如此把政权与少数民族名称混杂在一起,容易使人误解为“南诏”政权与“五代十国”前期的诸政权并立。其实,南诏政权在920年已被“大长和”政权取代。族名与政权$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2.
旧版的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课文“明末农民战争”一节第200页 ,印有两枚农民政权发行的钱币 :一枚“永昌通宝” ,一枚“大顺通宝”。见附图 :大顺政权货币大西政权货币在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对教材附图中注解这两枚钱币的归属感到困惑。其主要是源于教材中的两段话 :“1643年 ,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 ,农民军建立政权 ,国号大顺。”“张献忠的农民军长期在长江中游作战 ,后来占领成都 ,建立了大西政权。”然而 ,从教材附图中 ,学生感到难解的是 :李自成分明建立的是大顺政权 ,而“大顺通宝”却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货币。这…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自公元304年刘渊建立汉国。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130多年里,我国北方先后出现过许多政权,这些政权的地理分布大致以黄河为界,形成了几个地域圈。为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当时黄河经行的河道比作一个“几”字,那么,“几”字中间为秦夏政权地域圈,左边为凉字政权地域圈,右边为汉魏燕代政权地域圈,左下方为蜀字政权地域圈。这里需要说明,我说的政权地域圈,指的是各个政权创立国号前后一段时期内的政治中心及其周围的基本控制区,并不是包括各个政权强盛时期的全部疆域。下面先将各地域圈中主要政权的建立,国号变化,都城迁移等有关史实简述一下。一、汉赵魏燕代圈。出现过汉(前赵)后赵、冉魏、代、前燕、后燕、北燕、南燕等政权。汉(前赵)。匈奴人刘渊于304年在左国城(山西离石东北)即汉王位。308年刘渊改称皇帝,国号“仍称汉”。“河瑞元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5.
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天国政权不能笼统地定为“农民政权”或“封建政权”。1853年定都南京前,太平天国颁布了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纲领性文件,并把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作为惟一的斗争目标,此时它属于农民政权。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将对清的矛头转向内部,为巩固与争夺最高领导权而相互残杀,个人与宗族利益至上,它转变为洪秀全家族的封建政权。  相似文献   

6.
公元5世纪以来,随着夫余国的衰弱、高句丽政权的崛起,勿吉人不再拘泥于对一隅之地的追求,逐渐产生争霸东北地区之心理,勿吉与周边部族的民族关系遂产生变化。面对夫余国及其后裔建立的豆莫娄,勿吉国不断进行武力打击。面对逐渐崛起的高句丽政权,二者时而相互攻伐,时而相互合作攻打其他政权。从朝贡关系角度考量,夫余、高句丽、豆莫娄、勿吉与北朝政权均缔结朝贡关系。面对勿吉与周边部族关系变化趋势的不同情况,北朝政权对东北地区不同民族政权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面对逐渐衰弱的夫余国以及势力较弱的豆莫娄,北朝政权默许勿吉的武力打击,而面对高句丽政权,北朝政权则是要求勿吉与其“宜共和顺,勿相侵扰”。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个政权是当时全国政权组织的楷模,对以后的政权建设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文章通过对当时“三三制”政权特点、性质、政权组成原则以及党和政权的领导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党如何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如何体现民主集中制和这种民主政权对于党团结和领导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日力量,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党实行这种民主执政方式所留下来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三制”政权原则,是为了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政权中切实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更多更广的力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政权,战胜敌伪顽夹击造成的严重困难;同时也是为了反对国民党顽固派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用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推动全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此外,纠正和克服党内在政权建设问题上存在的“左”、右错误倾向,改善和加强党对根据地政权的领导也是这一原则提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三制”政权原则的提出和成功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此,我们有必要把握几个重点,作如下领会。一、关于共产党的领导与共产党执政的联系与区别问题毫无疑问,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执政”是从“党的领导”发展而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党的执政”就是“党的领导”的国家形态和法制形式。但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是地位不完全相同。“党的领导”贯穿于取得全国政权前、后两个时期,且本身不具有国家政权性质。“党的执政”则是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且具有国家政权性质。二是直接面对的对象有所不同。“党的…  相似文献   

10.
孙吴政权针对北方敌对政权采取的基本守国政策是“限江自保”。在军事上,“限江自保”即依托长江,而守在江北。孙吴荆州、扬州众多的“险要必争之地”,实际反映了孙吴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孙吴“限江自保”政策,为后来的东晋南朝政权所继承。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以拟定这样一个题目并进行研究,是基于以下考虑:史学界迄今对中国苏维埃政权体制的模式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虽然有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中国苏维埃政权体制“基本照搬苏联模式”,“这种制度在开始时曾表现为苏维埃体制在中国的一种移植”,但也未展开论述。为更全面、完整地认识中国苏维埃政权体制模式,就中国苏维埃政权体制模式与苏俄(联)苏维埃政权体制模式的异同作一较全面的比较是十分必要的。文中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时期西北先后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与江左政权有过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接受江左政权的封号和官爵,成为江左政权的“藩国”,如前凉、仇池氐杨、北凉、邓至、宕昌,吐谷浑、西凉、西秦等国。双方使命往还,关系密切;二、没有接受江左政权的封号和官爵,主要为了军事上的联合,如柔然;或为了友好的目的,经济文化交流,如西域诸国。故只见“朝贡”关系而不见封授。那么,西北诸国与江左政权频繁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其对于当时的历史发展具有什  相似文献   

13.
研究的不断深化与研究视角的下移使得苏区史研究呈现出由“泛化”转向“专化”的趋势,有关苏区政权的研究堪称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与往昔纠缠于红色政权思想理论、政权性质及其组织形式、选举制度与廉政建设等宏观性问题不一,县级,特别是乡、区级基层苏区政权问题成为时下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时候 ,重温半个多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与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讨论如何跳出“政权兴亡周期率”的寓意深远的对话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问题上 ,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成功的纪录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当人类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以后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政权必然要自行消亡 ,退出历史舞台。这里所说的“政权兴亡周期率”不是指国家政权合乎规律的正常消亡 ,而是有其特定含意 ,是指政权因腐败被群众抛弃而灭亡。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权以及农民政权都不能跳…  相似文献   

15.
提起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史家往往着重“五胡乱华”,“十六国交递混战”、“中原地区经济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汉族惨遭杀戳”等史实;更有甚者,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后,同同期(公元四至五世纪)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等同起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无秩序的”、“黑暗时代”。这一看法有失偏颇、固然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政权先后入主中原,使中原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物质文明倒退、政治混乱、文化衰落现象,对历史似乎是  相似文献   

16.
明史讲座     
第二讲 明成祖迁都北京。南倭北“虏”问题 上一次我们讲了明太祖建国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对当前正在争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现在就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到底能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问题进一步提供一点意见。 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到底能不能建立政权呢?答复是肯定的。既然农民战争是要推翻旧的政权,它必然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有大有小,有地区性,名称可以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 182~ 183页 :《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一目下 ,有两幅图片。其中 ,在“大顺通宝”图片下注 :“大西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这样的安排和这样的文字解释 ,使部分教师产生误解。其一 ,认为这是张献忠“大西”政权使用过的 ,但却是李自成“大顺”政权铸造。其二 ,干脆认为课本注解错了 ,应改为“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因为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 2 5 9页上明明写着 :“结合讲解 ,可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画《湖北九宫山李自成陵墓》和《大顺政权使用的铜钱大顺通宝》。”实际上 ,这里的“大顺”当然是年号…  相似文献   

18.
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从哪一个封建王朝开始的,而是在原始社会,在五千年以前,就与祖国内地融合在一起了,到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时候,它也象山东、河南、陕西等内地省区一样,一开始就是这个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梁启超就曾说过,“今万里余之新疆,实五千年前之旧属”。①至於周秦以后的新疆出现过独立性政权,那是在中央王朝衰落,内地也在闹分裂割剧,出现“五霸”、“七雄”乃至“五代十国”的时候,进入阶级社会的新疆,出现独立性政权,就不足为奇了。而且那些独立政权,也象内地的独立政权一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政权在第140页中的《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变为“大理”政权,说明:一、南诏政权一直存在到五代十国前期;二、大理政权是由南诏政权直接过渡的。然而,这两点都是错误的。《辞海》对段思平的介绍中有“唐昭宗天夏二年(公元902年),贵族郑买嗣灭南诏。其后,历经大长和国(902~928)、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7)。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五代十国存在时间为907年到979年,故建议将《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改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大多数人口和地域大国,其国家一般是三级政权体制,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五级政权体制,中国历史也曾出现过二级、三级、四级的政权体制。各种政权体制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合理性,也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市管县”为其主要特征的中国五级政权体制在实践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行政体制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到底中国五级政权体制该何去何从,改革将如何进行?必须对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