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点面”修辞格的界定在语言运用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很有特色的句式:①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的中国人民,必能胜利地驱逐美国侵略者,收复台湾和一切属于中国的领土。(周恩来外交文选,第19页)  相似文献   

2.
欧洲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实现其建立远东反侵略联合阵线的外交战略,有意疏远乃至切断了同作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的外交关系。在此期间,欧洲战局发生于德国有利变化之际,蒋介石曾一度主动加强对德联络,但此举主要是出于阻止日本进占法属越南,维护中国西南安全的策略考虑,并不意味着其推进国际反侵略合作的战略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差不多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后,都会遭到旧制度维护者的武装干涉。二战后,国际帝国主义对欧亚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千方百计地进行颠覆、封锁和干涉,只不过欧洲由于有雅尔塔体制的制约,那里只出现了“冷战”,在亚洲则不然,“冷战”迅速演变成“热战”。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帝国主义和亚洲各国的反动势力对越南、朝鲜、中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经过八年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年)、三年朝鲜战争(1950—1953年)、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巩固,在亚洲出现了新的“均势”。不同社会制度的亚非国家从战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积极倡导和  相似文献   

4.
“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人民在抗日的基础上走到一起。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美国政府开始重视中国共产党,并公开表示:“决不接受在中国以战争对付共产党的政策。”犤1犦(p.35)1944年7月,美国向延安派遣官方代表团———美军观察组。…  相似文献   

5.
1954年,杜勒斯以“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制造“两个中国”。他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这一方案立刻遭到海峡两岸的猛烈抨击,双方都声明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蒋介石在台北的公众集会上强烈谴责“两个中国”的设想“荒谬”绝伦,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1956年,章士钊带了一封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前往香港。信中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6.
【导语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何以爆发?或许随着战争的逐渐展开,这个问题就开始逐渐地萦绕于人们的心头。当时的各国领导人对此也有看法:列宁——将战争归结于“帝国主义”的本性,丘吉尔——则以为战前的“民族主义”难辞其咎,威尔逊——则更在意国际交往的方式。当战争结束的时候,对战争起因的反思更成为一场争论,不但存在于历史学者的长篇大论之间,而且见于政治家们外交舞台上的纵横捭阖之中。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的性质是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次战争的性质,从日本方面说来,是帝国主义性质的侵略战争;从中国方面说来,则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注1)我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这次战争,从日本方面说来,确实是帝国主义性质的侵略战争;从中国方面说来,应该说基本上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否则是不全面的。列宁说:“战争底性质是由战争所继续的是什么政策(战争是政策底继续),是由哪一阶级为了什么目的才进行战争的事实来决定的。”(注2)我们知道,中国抗战的社会力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清政府;一种是劳动人民。这两种社会力量的利益是不同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出发,对当今世界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完成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一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为构建世界“大三角”的外交战略,促进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确立;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不结盟,不当头,以发展求安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谋求一个安全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国民党新军阀混战”问题时,认为新军阀混战爆发于1929年,而在结语中却说:“从1927年到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混战有六七次之多……”(参见《中国历史》第三册,第33--34页)上下文存在明显的矛盾。那么,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究竟始于何时呢?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由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争夺中国市场的角逐,加深了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连绵不断的混战。而1927年10月发生的“宁汉战争”亦称“李(宗仁)唐(生智)战争”则标志着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此时蒋介石虽然公开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仍然坚持其反共立场,认为“日本仅为中国身上之跳蚤,而共产党则为心上之毒疮”,“不消灭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当代国际关系尤其当前围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的萌芽毛泽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他有切身的体验并深恶痛绝,早就立志要为改变现状,建设一个新国家而奋斗。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命运攸关之时。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延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  相似文献   

12.
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与中法关系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法关系面临困难,萨科齐的“软帝国主义”外交战略是问题的深层根源。“软帝国主义”是萨科齐的外交大战略模式,其根本目标是担当世界领导者,理论基底是“相对大国时代论”,根本手段是“斡旋外交”和“价值观外交”,围绕主权问题而来的干涉与反干涉是中法关系的主要矛盾。法方是中法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中法关系的前景主要取决于法国和欧洲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有赖于法国领导人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切实尊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蒋介石对敌强我弱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持久消耗战略”的抗日总方针以及“外交友,少树敌”的外交战略等三个方面对蒋介石复杂的抗战思想进行了简单的评介,既肯定了蒋介石的抗战思想对中国抗战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又指出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1937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极其野蛮的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的战略资源,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本文着重考察了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对山西盐资源的掠夺情况。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边倒”的方针,其实质就是表明中国人民在国际斗争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愿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作为一种结盟政策,在事实上对新中国从外交到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任何一项外交的政策的选择都不达到最佳的程度,而只能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基础上,作出更合理的选择。“一边倒”外交政策正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中国在国际上开始站稳脚跟,并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得之不易的独立,争取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贯彻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为防止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诞生后可能出现的武装干…  相似文献   

17.
环境安全是一个越来越被众多国家重视的世界性问题,其本身具有的合作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一国内独立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是中国实现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对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的展望即中国环境安全战略分为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在实践中应首先发展国内战略,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展环境外交,促进国际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五次反对外侵的战争中,中法战争是中国唯一一次没有割地、赔款的战争,并且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签订了《中法新约》。因此史学界对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众说纷纭。文章试图从“博弈论”来分析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外交策略,以说明清政府在镇南关胜利后,“乘胜即收”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利用这一大好的机会为中国争得更大的权益,从这一点来说,是失败的。而清政府在外交谈判中没有利用武力威慑,缺乏抗战到底的决心,以及不注重对法殖民当局心理与信息的掌握,是使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1956年九月号发表了林平野、陈扬灵二位同志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一文。对于这篇文章,我提出如下一些意见.首先,作者利用了很大的篇幅想说明英国在北伐战争中主要“采取外交谈判的形式,进行分裂阴谋,用一些让步来引诱民族资产阶级使之退出统一战线”。当然,这是帝国主义一贯的伎俩,但就当时的具体情况看来,英国主要是在搞武装干涉;日本则主要进行“南北妥协”的工作;美国则乘英日的矛盾,积极从革命内部来寻找它的代理人,因此,作者所得出的结论是不全面的。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和补充意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按照当时中国处于弱国的实际情况,在面临敌国以强压弱的不利情势下,采取“羁縻”的外交策略,贯彻“诚、信、争、和”的四字方针,以求得一个对内实行改革(内修攻事)对外采取开放(洋务运动)的自强环境.从而达到转弱为强、反败为胜的目的。曾氏这一思想对后世近百年的中国政界要人影响至深。李鸿章可说是一脉相承.而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辈之受曾氏影响.则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