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动词“过”在普通话中的各种用法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并尝试构画一个可解释它的种种用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语义网络。具体说,我们以动词“过”的空间义(基本义)为中心来辐射分析“过”的其他含义,发现各语义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我们还从纵向、横向及斜向把“过”的其他各引申义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动词“过”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把”字句排斥动态助词“过”,但不管从历时还是共时的角度看,“把OV过”句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首先描写了“把OV过”句式的特点,然后着重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制约该句式出现频率的因素及其成活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动态助词“过”从最初的动词义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词义逐渐虚化,最终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发展为只具语法意义的助词,实现了一次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表示判断、命令、请求、意志或愿望、推量等场合 ,对叙述副词“必ず”“きっと”“ぜひ”的异同 ,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借用一些表空间概念的词语来表达时间概念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征。“下来”“起来”“下去”在凸显空间位移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但由于各自趋向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自在表时间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概念意义上的不平行性象似性地反映出句法形式上的不平行性。在这一点上,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下来”、“起来”和“下去”在表示时间意义时,如果其前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三者在句法形式上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其实,这三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早就被语法研究者注意过。卢英顺(2000)在讨论现代汉语“延续体”的有关问题时,就曾指出:“‘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前的动词如果是及物的话,那么这个及物动词后面的语义成分(如受事等,即静态句中的宾语)一定出现在该动词的前面,而不能出现在动词和‘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之间,也不能出现在‘下’和‘去’或‘来’之间。这点和表示‘开始’的‘起来’相比,有所不同。‘起来’前动词后的语义成分可以在‘起’和‘来’之间出现,但如果出现在‘动词’和‘起来’之间则难以接受。”此外,郭春贵(2003)也认为“如果宾语是有定施事的,则把它当成主语使用。”本节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就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两课”作为职业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实践证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注重“近”,“活”,“美”,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戏曲《病玉缘》,该剧中的“奇情奇事”,可追根溯源至岭南的“过癞”奇俗。本文试从“过癞”“奇事”探讨其与戏剧冲突展开之间的关系,通过“癞”疾拷问人性的“奇情”,从而探讨“过癞”风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的"过刊"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高校图书馆“过刊”建设中的滞后性问题、“过刊”的轶失问题,以及“过刊”建设中的数字化、网络化问题。提出了若干看法,认为“过刊”不“过”,因而在期刊文献资源建设中是一个时刻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预设”是指人们在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对某些隐含着的语境因素所作出的设定。文章以现代汉语为对象,着重探讨“才”“白”“都”三个预设触发词所触发的预设,从总体上揭示了这三个副词预设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三种文明”“三大纲领”和“三个代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形式上的对应性关系。也存在着内容上的相互交叉、相互包容关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与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特征的完美结合。“三个代表”把建设人类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党的根本宗旨统一起来。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前进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形、音、义三方面考察,“笑”应该是“从竹夭声”,“哭”应该是“从 犬声”,均为后出的形声字。今本《说文》在这两个字的处理上均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2.
“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是不同时期西方针对中国提出的理论。其内容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自相矛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它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观点。对中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储泽祥在《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2003)中列举的现代汉语中方位词“里”“内”“中’’使用情况的三组例子,从历时角度对“里”“内”“中”三个方位词同“家”“自然实物名词”和“墙”等词搭配使用的历史情况进行考察,以期揭示出这三个方位词形成今天这种使用格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介词“向”“往”“朝”带宾情况为经,以介宾短语所修饰或补充的中心语为纬,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对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差异从语法化角度做出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对<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中的"过"是这样解释的,"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相似文献   

16.
许多语言学著作把“夏至”和“冬至”分析为“主谓式”的合成词,这主要是因为把其中的语素“至”理解为“到”的意思。这种分析是错误的。古代历法以及相关的文献材料和训诂材料都认为,其中的“至”应该是“极端”的意思,“夏至”和“冬至”应该理解为“夏天的极端日”和“冬天的极端日”,那么“夏至”和“冬至”就应该是“偏正式”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17.
《汉书&#183;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183;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183;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8.
有效实现"三个代表""三进"工作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是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 ,高校“两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创造接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契机 ,将“两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 ,促进“三个代表”“三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15世纪已出现,《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庸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没”渐取代“无”而成为否定动词。“没”、“没有”由动词演变为副词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语法化过程。用于正反问句末尾的“没”、“没有”与语气词“么”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初中《代数》、《几何》中穿插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等栏目。这些栏目新颖别致、富有趣味,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均大有裨益。尽管这些栏目在教学中不作要求,只供学生课外参考,但将上述的三个栏目中的问题进行改装、拓展为中考题,却是命题的热点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