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860年夏秋之交,正当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火在京津熊熊燃烧的时候,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宗教老师,美国传教士罗孝全(Issachar·Roberts)终于踏上了太平天国领土,开始了他几年来梦寐以求的太平天国之行。罗孝全(1802—1871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就学于南卡罗来纳州弗曼神学院,毕业后任美国南部浸信会传教士。1836年来中国,次年开始在澳门传教,以后转至广州。1847年3月遇到了洪秀全,洪秀全向他学习《圣经》,但他不肯为洪秀全施洗礼,不久又借故赶走了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罗孝全欣喜若狂,以洪秀全宗教老师的身份,于1852年10月间写了《洪秀全革命之真相》,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农民革命,而其支撑性的思想理论则是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作为一个带有很浓厚宗教色彩的革命组织形式,"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的本土化改造中,呈现出似是而非、相互矛盾和抵牾的一面:"反孔"又"崇儒"、拜"上帝"又渎"基督"。由此可以深入探究洪秀全在中西文化问题上的悖谬,进而推进到对洪秀全及其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洪秀全大多持肯定态度,对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总是以“才学优俊”加以概括,而对封建科举制则加以全盘否定。实际上,洪秀全只是在他居住的附近村子里学习优秀而已,“才学优俊”是洪秀全村里的人对他的评价,而当时他所在的村子又能有几个读书的呢?可见他“优俊”的范围之小?洪家是从广东梅县迁到广州附近的花县落户的客家人,家境的贫穷迫使全家人把希望托什给了成绩稍优秀的洪秀全,洪家也尽最大的努力供洪秀全读书,但科举之路对洪秀全却是十分不平坦的。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科》2000,(10):47-48
天王洪秀全1864年2月天京被围后,洪秀全带头吃“甜露”(即用百草之类制成一团的食物),引起慢性中毒,又不肯延医吃药,于6月1日病逝,享年51岁。天朝将领们用绣龙黄缎包裹,将其埋葬在天朝宫殿内。7月30日,湘军将领熊登武在所掳的曾经亲自参加埋葬洪秀全的道州黄姓女子的指引下,将洪秀全的尸体掘出。次日下午扛到城南雨花台给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等人验看。  相似文献   

5.
洪秀全与李秀成的权力斗争,是后期太平天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线索,贯串后期天国始终。李秀成客观上帮助洪秀全建立起新的权力结构,为后期天国军事政治局面的恢复与展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洪秀全与李秀成的政治较量中,洪秀全因为洞悉李秀成的政治心理,因而在心理上占据着优势。李秀成实际上起到了洪秀全心理安定剂的作用。李秀成的忠诚在于他对义气的浅层次认识。  相似文献   

6.
拜上帝教来源于基督教。洪秀全基于基督教教义,创造了天父天兄,并运用它来广泛地宣传发动群众。另一方面又在事实上违背了基督教的基本原则,试图确立洪秀全万岁独尊的地位与威严。因而,神力与人力、神权与皇权、理想与现实,构成了其意识结构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7.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在我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历代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而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与整个运动相始终。认识了洪秀全,可以说基本上认识了太平天国整体事业。这里就洪秀全革命思想形成、内容及其影响进行论述,通过介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着重分析其革命思想形成的不同阶段,使人们更能清晰地了解洪秀全的历史功迹。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共一万多字,主要论点是: (一) 出走天京并非石达开本意:石达开从没想到要离开天京。太平天国需要英明统帅石达开。石达开出走是洪秀全分裂主义的结果;(二) 不能以离开洪秀全定分裂:洪秀全逐渐离开了农民阶级的旗帜。洪秀全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离开洪秀全不等于离开革命;(三) 不能以离开天京战场论是非:天京已逐渐失去了有利形势。石达开出走有力地配合了天京战场。洪秀全死守天京断送了石达开也断送了太平天国革命。限于版面,本刊仅刊登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领导和发动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它把历史上农民同地主的阶级斗争发展到了最高水平,这次革命规模之大、坚持时间之久、对封建势力打击之重、对后世影响之大,在中国农民革命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作为这次革命的领袖洪秀全的思想,同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失败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研究认识洪秀全反封建思想及其局限性,对总结太平天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洪秀全反封建思想的产生洪秀全,(1814.1.1—1864.6.1)广东省花县官  相似文献   

10.
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近代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受到严重封建剥削的农民群众,又横遭外国资本主义的无情压迫,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洪秀全,这个农民出生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天主基督名义来号召广大农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然而同样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列强,非但不给洪秀全帮助和支持,反倒和清政府联手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本文拟从宗教信仰与现实斗争相结合的角度来解析其缘由。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文学界,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陆陆续续地产生了一些"新论"。面对这些"新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农民起义"的发生是否具有必然性的问题,起义者首领的身份、性格及"借用"问题,关于农民起义是否推动历史前进与发展的问题,农民战争与国之内外矛盾的处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辨正",旨在揭示我们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必须拥有客观和公正。  相似文献   

12.
王小明 《培训与研究》2006,23(6):53-54,60
有学者认为,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实际上,这夸大了基督教色彩。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表面联系看起来比较接近,实际上其内在联系上相去甚远。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农民革命运动,民间信仰对他们的影响极为突出。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民间信仰。拜上帝会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民间宗教组织。  相似文献   

13.
农民运动不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工作重心,富农更不是政治革命重视的对象。但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开始关注农民,在对农民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的同时,对富农特性的认识也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4.
重庆作家谭长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德谣》通过对巴渝大地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叙写,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对生命和对历史的深层思索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讴歌。文中的起义领袖人物形象是作家历史观的总结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彰显现实精神、表明民间立场、寄托人文关怀、揭示历史规律、突出巴渝文化特色是该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披着宗教外衣,但它是一次农民阶级的革命。中国农民阶级的理想和愿望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得到了比较完备的表现,也通过《资政新篇》预示了中国社会由小农业向大工业迈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一直把陈涉、吴广首倡的秦末战争定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然而细加考析,称其为六国复辟战争或更为切实。其一,秦统一以后,六国谋求复国的活动一直存在。其二,陈涉等义军领导人的身份大多似为贵族,而非农民;义军队伍的主要成分即使是农民,也并不意味着战争的性质是农民战争,而是要看义军的纲领和目标。其三,战争初期的形势,都以复立六国为主要目标。其四,反抗暴秦的斗争,多发生在原六国地区,故秦之地并无战争,说明秦地人民并未反秦。其五,项羽分封是实现战争初期达成的战略目标以及应和当时要求“封建”的社会思潮,而非主观的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18.
元末农民战争期间,士大夫围绕国家之兴亡、民生之否泰和自我之命运等时代命题,对农民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自觉总结。一方面,他们恪守正统观念、忧患意识和忠义精神,对农民起义抱持着刻骨铭心的仇恨心理,并渴望天下承平,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基于对礼法秩序、兴衰治乱、天道人心的深刻体认,他们明确而尖锐地评述了元末时势,并向统治者发出警戒,展示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田起义前后,杨秀清、萧朝贵先后利用降僮巫术假托天父、天兄下凡,这与太平天国早期领导人争逐权力有关,其中,萧朝贵借天兄下凡的频次曾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这种频次变化与当日拜上帝会内外政治形势之变动密切相关,是萧朝贵个人假托天兄下凡试图扩张权力的三次尝试.《天兄圣旨》中天母、天嫂、天妻作为天兄活动的附属品,其现身亦出于洪秀全、萧朝贵玩弄权术之现实需要,在洪秀全所建构之宗教理论体系中,天母、天嫂、天妻始终牢固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