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居美国的方仁念先生曾写过《对尊重与理解的执著追求———钱谷融先生剪影》一文,其中谈到:“研究生入学,钱谷融先生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讲‘文学是人学’,他便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谁要不是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他也就不可能读通文学”。这确实是钱谷融先生一贯的思想。然而,要真正理解和把握这种思想的来源和经受磨砺的过程,并非那么容易。其实,钱谷融很少谈及当年…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曾经提议将“文学”称为“人学”,钱谷融早在1978年就撰文《论“文学是人学”》深表赞同,笔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文学是人学,“人”就是所有文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所言:“文学中的主体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闲斋书简》为分析对象,从“为人”与“治学”两个方面,讨论钱谷融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世界。从“赤子之心”、“情与礼”、“散淡”、“文人气息”几个方面,讨论钱谷融先生的人生境界从“提高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作为创造力的生命活动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人情味’”、“学术研究中的文字之美、生命之美”几个方面,讨论钱谷融先生的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4.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这一主张真正的发生期并不是它产生的1957年,而是在新时期初年。因为这时它才真正参与到文学理论的建构中来,并对新时期文论中人学话语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钱谷融的人学话语在文论中的确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从特殊性层面来说,人学话语主要在于确立"个人"、"个性"在文学理论中的存在、地位和价值;从普遍性层面来说,人学话语主要在于确立一种以人生幸福和自我完善为旨归的价值观,以想象的"情感共同体"取代想象的"阶级共同体",以此来形塑文学理论的学科品格。  相似文献   

5.
一 1957年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发表。钱谷融出于当时的作家“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作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的考虑,提出“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研究钱谷融,不单要关注《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学术著述,还要关注他早年的习作和一生所写的大量书信。钱谷融的书信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闲斋书简》的出版经过、《论“文学是人学”》发表和出版的前前后后、他对自己早年习作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方式等关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态与心态的珍贵历史信息,都可以从他的大量书信中释读出来。此外,深入解读钱谷融等学人的书信,还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尔基曾经提议将"文学"称为"人学",钱谷融早在1978年就撰文《论"文学是人学"》深表赞同,笔者也深有同感。既然文学是人学,"人"就是所有文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所言:"文学中的主体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作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文学是人学”:挑战“工具论”的意味钱谷融先生的名字是和1957年发表的《论“文学是人学”》连在一起的;生于1919年的钱谷融先生因此而遭受到全国性批判,并因此经历了20余年的磨难。当然,漫长的岁月并没有改变钱先生的初衷,也没有磨灭这篇论文的魅力。随着历史的进步,人道主义理念正在突破旧有的种种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9.
大札早已捧诵,因我正在住医院,久未奉复,乞谅! 来示说:“您对钱谷融同志的著名论文《论‘文学是人学’》中所提出的人道主义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最基本、最必要和最低的标准这一颇有影响的学术观点有何看法?务请一谈为盼!”不瞒您说,这个问题我是早就考虑过的,但要是在八年以前,我是不愿意谈自己的看法的,即使是在今天要我谈,我心里也是很犹豫的。这就是我拖了好几个月没有给您回信的主要原因。您是知道的,钱谷融同志的这篇论文发表于二十多年前的一九五七年,诚如作者所说:这篇论文一发表,“批判文章铺天盖地而来,而且调子愈来愈高,我便只能沉默了”,到了十年内乱时期,就更成了作者“还不清的债和赎不完的罪,我自然更只能箝口结舌、恭听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钱谷融说文学就是情学,胡适之说表情表得好,达意达得妙就是文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当研究一下:文学是怎样表情的,文学表情法有哪些方式?人的感情一般是指喜怒哀乐爱恶六种心理活动。文学表情法大致有语言表情法,心理表情法,直抒胸臆法,体态表情法,景物表情法,议论表情法等六种。  相似文献   

11.
1956年的“双百方针”为学术提供了一个既狂热又理性的学术空间,《论“文学是人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虽然钱谷融也徘徊在狂热与理性之间,但他在历史环境中做出了理性选择。《论“文学是人学”》是狂热时代的理性产物。由于作品包含了人类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情感,因而它对当时狂热追求阶级性的文学理论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的中国文艺学界,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拒绝钱谷融先生那篇著名论文《论“文学是人学”》的影响——尽管它在四十多年前刚一发表便遭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围剿。今年,恰逢钱先生八秩华诞,我们特地组织了下面这一组笔谈,以表示对钱先生的庆贺。  相似文献   

13.
难得散淡     
钱谷融先生有一本散文集《散淡人生》,收入他大学时的文章。在这本书中,他常爱引用京剧《空城记》中诸葛亮的一句唱词:“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后来在给学生编的散文选写的序《真诚、自由、散淡》中,他又引用了这句唱词,看来是对“散淡的人”情有独钟。他认为:诸葛亮之所以除建功立业之外,还留下了不乏真性情的好作品,关键在于他是一个能够“散淡”的人。  相似文献   

14.
考察《〈雷雨〉人物谈》系列文章具体的写作语境,可以发现,对教条式地图解剧中人物的不满,是钱谷融着手撰写《〈雷雨〉人物谈》的直接原因,而1979年续写“姓鲁的”4篇仍是意在回应特定思潮主导下《雷雨》的评价问题。他通过阶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历史主义的评价视角对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对剧中人物的同情、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共鸣则是其写作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的分析中,钱谷融承认情感的普遍性与跨越阶级的同情之可能,认为真挚的情感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所在,但又强调情感具有阶级性,作品中的情感也受作家思想的约束、世界观的指导,继而用作者的世界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叙事诗”通向“社会问题剧”架起一道桥梁,由此论证剧作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可见钱谷融的文艺批评观仍在社会主义文艺的范畴之内,其“有情思维”也试图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寻找一条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5.
殷国明我记得在怎样描写人问题上,你还特别谈到了文学典型问题。钱谷融因为这个问题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论,而且与我所讲的“文学是人学”问题直接相关,我不能不谈。当时的情况是:自从《共产党人》杂志关于典型问题的专论发表以后,把典型归结为一定社会历史现象本质的理...  相似文献   

16.
《镀金》是曹禺依据一个外国戏改编的话剧.但这部外国剧的作者是谁呢?钱谷融同志曾撰文说:曹禺“翻译了高尔斯华绥(Galsworthy)的《镀金》…….”  相似文献   

17.
正钱谷融先生曾说:"文学是人学。"作为"人学"的文学与社会风俗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清末郑观应《盛世危言》论天学、地学、人学,曰:"所谓人学者,以方言文字为纲,而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皆由人学以推至其极者也。"风俗从人类生活的种种事象中渗透出来,又播散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的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也渗透进文学作品,使文学显得更加意蕴丰富和风姿摇曳。本栏目所选四篇论文,都属于社会风俗与文学关系的交叉研究,带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大传统(精英文化)与小传统(大众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社会风俗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古代  相似文献   

18.
徐中玉、钱谷融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全国组编本),在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时,写道: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年前上大学期间.我就读过钱谷融先生的不少文章,在学术与教学研究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钱先生卓著理论的熏陶与影响.更让我意外惊喜的是,2009年11月在钱先生的寓所.居然得到了钱先生亲赠的《钱谷融文论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时代对“人”的理解和要求,江泽民同志的人学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诠释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观”,是理解时代“人”的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