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利用1°×1°的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分析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包含降水质量强迫效应的湿位涡方程,阐明在暴雨系统中引起的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异常.对2003年引起江淮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的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湿位涡异常区与降水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可利用湿位涡的异常分布预测降水未来可能的分布形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2.
最新报道脂肪酸合酶(FAS)是治疗肥胖症的潜在靶部位。实验测定表明,中药首乌藤的提取物对FAS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为0.61±0.024g/ml。同时测定,该提取物对FAS中的酮酰还原反应有强抑制,半抑制浓度为2.14±0.12g/ml,说明FAS中的酮酰还原酶是该提取物的作用部位之一。抑制动力学分析表明,首乌藤提取物对FAS的抑制和底物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之间皆呈非竞争性关系;和NADPH之间在低抑制剂浓度下的表现近似反竞争性,在高抑制剂浓度下接近竞争性的关系。推测首乌藤中可能有多种FAS抑制剂。用首乌藤提取物口服饲喂大鼠和小鼠,可明显减低实验动物的摄食量和体重;测定实验组大鼠肝脏的FAS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果对于研究FAS抑制剂和抑制机制以及在防治肥胖症的应用上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µg/m3(193.7 µg/m3)。在50-100µg/m3之间的PM2.5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浓度小于400 µg/m3的频率为84.1%。PM2.5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 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 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值为342.6 µg/m3,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261.1 µ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磺化碱木质素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能,实验采用热重-红外分析(TG-IR)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研究了磺化麦草碱木质素在非氧状态下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利用多升温速率法Kissingr法和Ozawa法,分别计算了磺化麦草碱木质素热动力学方程中的表观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lnA,分别为118.3 kJ•mol-1、121.46 kJ•mol-1;20.40min-1、15.92min-1;利用Kissingr法计算了热动力学方程的反应级数是1.8。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动式气体采样、2,4-DNPH二硝基苯肼吸收、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研究了西安市冬、夏两季三所普通居民住宅室内、外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冬、夏两季西安地区住宅室内空气中醛酮类污染物浓度水平均较高。其中,夏季室内、外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总质量浓度为85.86±30.33 µg•m-3和78.86±31.40 µg•m-3,冬季为85.40±28.50 µg•m-3和53.77±16.39 µg•m-3;室内均高于室外;甲醛、乙醛、丙酮为最高组分,三者为总质量的75~80%;三所住宅中,2号住宅(H2)醛类污染物严重,表明装修材料(木地板)与吸烟均有一定程度贡献。  相似文献   

6.
2001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杭州5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采集176组PM10样品,分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采用TEOM法同步监测PM10质量浓度,其中在卧龙桥国控点同时测PM2.5质量浓度。全市PM10年日均浓度为119.2mg•m-3。PM2.5年日均浓度为68mg•m-3。PM2.5与PM10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M2.5/ PM10日浓度比值范围在0.31-0.95间变化,平均比值为0.62。OC和EC浓度分别为20.4 mg•m-3和4.0 mg•m-3,其相关性不好表明碳的来源复杂。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各季OC的 37.1%,45.8%,58.0%,44.7%,表明杭州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二次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7.
依据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 200~1 300mm和1 000~1 100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磷矿开采废弃地与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土壤营养盐氟化物随径流流失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氟化物流失的关键因子,在大、暴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土壤TP流失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F-随径流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流失总量次序与径流总量次序相一致,表现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各植被类型均能对土壤F-随径流的流失量取到较强的滞留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Krasnoselskii不动点定理,考虑了状态依赖时滞性微分方程x′(t) = −A(t, x(t))x(t) + B(x(t))F(x(t −  (t, x(t))))正周期解的存在性, 得到了该方程存在与不存在正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淮梅雨异常是引起我国东部夏季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南京市气象台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15年南京市梅雨特征及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南京市入梅偏晚,出梅偏迟,梅雨期天数接近常年,但强降水过程多,造成梅雨量偏多.梅雨期降水呈间歇性、过程性、中北部偏多、南部偏少的不均匀分布特点.梅雨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多年平均而言位置偏东,强度略偏弱,江淮流域维持切变线,有利于辐合上升运动.来自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北部的水汽输送最强,6月26-27日南京位于水汽通量辐合中心,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0.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梅雨之夕》中困惑与冲突之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Let G be a finite group, ZG its integral group ring and n(G) the nth power of the augmentation ideal (G), denote Qn(G) = n(G)/n+1(G) the augmentation quotient groups of G. In this paper we give a set of generators for n(G) related to the Sylow p−subgroup of G. At last the structure of Qn(D2tk) for dihedral group D2tk is discussed and Qn(D2tk) ∼= Qn(D2t ) is proved.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采用混合量热法测量常压下水合物分解热的实验方法。混合量热法是根据能量守恒对整个系统进行热量衡算进而计算出水合物分解热的一种方法。并采用此方法测量了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水合物和一氟二氯乙烷(HCFC-141b)水合物的分解热:常压下,相变点在4.4℃时,THF水合物分解热为(275.622.64) kJ/kg; 相变点在8.4℃时,HCFC-141b水合物为(348.483.08)kJ/kg,与相关文献数据对比相对误差分别为2%、6.2%。考虑到THF与HCFC-141b各自物性,得到混合法分解实验中THF水合物和HCFC-141b水合物与热水的最佳质量比分别为1:2和1:2.5。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以水为工质,对截面尺寸为0.4mm×0.4mm水平布置的不锈钢矩形微槽内流动沸腾进行换热特性和可视化研究.质量流速范围为G=62.5~187.5kg/m2s,进口温度分别为Tin=30、45、 60°C.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干度下,换热系数随着干度的增加而增加;干度较大时,换热系数保持不变直至换热恶化.质量流速的增加使换热系数有较大增加,进口温度的变化对换热系数几乎没有影响.可视化研究发现低壁面过热度时,有大量气泡产生;在本实验范围内,微槽内沸腾的流型主要有塞状流和环状流两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年3月京津唐地区气溶胶综合观测实验的地基和卫星遥感数据,结合SBDART辐射传输模型,进行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中细颗粒居多,气溶胶消光较强,散射性明显,前向散射比例较大.北京、塘沽、唐山大气顶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6.58±5.06)、(-13.65±11.51)和(-11.68±7.72)W/m2,地表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30.14±13.21)、(-39.11±20.5)和(-28.06±13.34)W/m2,大气层气溶胶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23.56±9.50)、(25.46±12.93)和(16.38±8.23)W/m2,说明气溶胶对大气顶和地表产生显著降温效应,对大气层产生增温效应,因此有利于逆温结构的形成,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虽然北京站点辐射强迫值较小,但其辐射强迫效率在3个站点中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其单次散射反照率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