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跨国并购对我国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为了迅速占领我国市场,实现其全球战略,不断加快在华的并购进程。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国有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等,我国也进一步加大了跨国并购的发展力度。换言之,我国正迎来一个跨国并购高速增长的时期,这对我国产业安全甚至经济安全产生了现实和潜在的影响。文章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影响,进而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军宝  李芳 《科技广场》2012,(4):218-2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和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扩张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市场容量大且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不仅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同时在金融服务领域也加大了投资。跨国公司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跨国公司在华的大肆并购将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正是基于此考虑,来浅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利用跨国并购改造国有企业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公司投资的总体特征变化以及我国引资需求的扩大导致了目前政府对跨国并购国有企业的鼓励政策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但是,我们必须对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和跨国并购对我国长远发展的深度隐患有高度的重视。通过借鉴已有的经验教训,从保障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规范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尽快出台反跨国公司垄断的措施和法律,鼓励和扶持国内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作了简单归纳,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从垄断竞争理论到国际战略联盟理论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了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包括投资规模、投资流向、投资领域和投资形式,并指出跨国公司并购是一种趋势;最后分析了我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状况,指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外资对我国跨国并购是一咱新的主要利用外资的形式,同时分别对由并购可能引起的经济安全、垄断、待遇和并购程序方面的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随着跨国并购浪潮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实力膨胀,其市场垄断力量增强,限制性商业做法盛行,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在对规制政策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外资并购的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规制政策进行分析与评述,对在华外资并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政府制定规制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跨国并购浪潮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实力膨胀,其市场垄断力量增强,限制性商业做法盛行,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在对规制政策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对外资并购的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规制政策进行分析与评述,对在华外资并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政府制定规制措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跨国并购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一轮的并购的热潮,而且逐渐成为国际投资(FDI)的主要方式。各个发达国家纷纷看好了中国这个大好市场,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华都有大量投资,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本文将对分析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给跨国并购提供的经济大环境,并购的原理以及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8.
边祺 《科教文汇》2008,(20):196-196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跨国并购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一轮的并购的热潮,而且逐渐成为国际投资(FDI)的主要方式。各个发达国家纷纷看好了中国这个大好市场,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华都有大量投资,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本文将对分析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给跨国并购提供的经济大环境,并购的原理以及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开鹏  王勇 《科技与管理》2002,4(2):25-26,30
企业并购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外部发展战略,是以产权有偿转让为基本特征的。201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第5次并购浪潮愈演愈烈,尤以跨国公司的并购为主要特点,并购金额越来越高,企业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大量合资或独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而其国外母公司的并购必然对其有重大影响,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减少跨国并购中的交易成本 有效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各跨国公司不断通过跨国并购来强化其核心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开拓新产业的能量。本文从当前世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出发,分析跨国并购与我国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试着从制度经济学中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实现有效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和国企改革。  相似文献   

11.
艾青  严平 《科教文汇》2007,(8X):134-13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跨国并购在我国越来越多,且其影响越来越大。本文立足于跨国并购在我国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跨国并购做了充分的理论铺垫,借以促进外资在我国的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覃颖高 《大众科技》2016,(7):140-142
我国进一步加深改革为实现内外资准入的统一创造条件,为跨国公司创造了在我国扩张投资的新机会。随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地位不断上升,其重心也从制造业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并且在我国中部地区扩张增长迅速,扩张投资多采用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文章通过对跨国公司扩张原因分析,为我国企业判断其在华扩张的未来走向,以及如何应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宗刚  张昭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6):786-788,820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我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矛盾,特别是在跨国并购浪潮下,许多民族品牌与外资的关系显得尤为紧张.对需要引进外资以促进发展的民族品牌来讲,怎样处理好与外资共舞的问题就显得很重要.通过分析,对民族品牌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吴晓燕 《软科学》2007,21(4):70-74
加入WTO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崭新阶段,利用外资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伴随着跨国并购的兴起和入世过渡期的结束,跨国资本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并购狂潮,把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收入囊中,引发了产业、市场和宏观经济整体安全隐忧。认清外资在华的新变化,从宏观国家、中观地方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采取切实的应对之策,构筑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5.
蔡茁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46-4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跨国并购正逐步取代绿地投资,成为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力量。近几年,跨国公司并购行为在中国愈演愈烈,对中国的国有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跨国并购,我国企业应该认清形式,抓住机会,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的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从几个侧面代表了当今我国并购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并反映出构筑国家经济安全底线、跨国并购交易不断升级、资源控制及收购主体民营化、新经济卷土重来等鲜明趋势。在我国民营经济高速增长和外国公司在华的强力扩张压力下,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改变了按部就班地在自身改制的圈子踟躇不前的状态,在去年末突然发力宣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呈现出了更多新的特点和规律。介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跨国并购的特点,通过阐述跨国并购动因,分析跨国并购给企业带来的效应,并且以此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经验,提高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跨国并购在我国越来越多,且其影响越来越大.本文立足于跨国并购在我国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跨国并购做了充分的理论铺垫,借以促进外资在我国的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外企业跨国并购动因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外跨国公司不断出现跨国并购的高潮。中国企业自身实力逐步增强后,也开始了跨国并购的尝试。本文试图对中外企业的跨国并购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从动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莉 《未来与发展》2009,30(7):42-47
全球引进FDI以跨国并购为主,而中国以新建投资为主。本文根据资本输出理论,认为跨国并购是新建投资发展的高级形式,跨国并购将成为我国引进FDI的重要方式,并针对跨国并购在我国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竞争力,鼓励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中小企业;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善我国关于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