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主体性教育理论在中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其发展经历了.,世纪.,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年代末到',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到',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主体性教育理论是在吸收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建立起来的一种时代的教育理论"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推动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主体性教育的客观必然经济社会的每次变革"都会要求并实际引起教育的变革"同时"教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现…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在教育理论领域,对主体性及其教育的探索几乎没有停止过。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主体性教育一度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取向的局限性与研究范式的单一化和老化,使得该课题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因此,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主导范式必须得到改变。从传统的教学论范式到当代的课程论范式,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转向的一条可行路径,它与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的研究趋向及教育实践发展的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教育作为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教育理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蓬勃发展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主体性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目前主体性教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问题既是近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又是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90年代初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逐渐重视,主体性教育成为时代的教育哲学。当代,主体性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态势: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成为研究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并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界。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关于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对世纪的临近,教育改革的重新兴起,主体教育便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大股研究热潮,人们纷纷展开对主体教育的大讨论,现综述如下。’一、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和教育的主体性关于主体性。华中师大杨小颔认为,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此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为依据。此理论认为,人的主体发展要依次经历群集主体、个体主体、类主体三种不可跨越的历史形态。天津教科院张武升认为,主体性是指主体的一切品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发展质量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评价指标,亦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主体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主张把人培养成为主体,反对把人培养成工具.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生主体性开发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一、中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战略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主体性教育由理论探讨进入综合实践,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思想源泉.“从本质上讲,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将会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概念最先用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于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的讨论,以及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从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特别是1993年到1998年期间,伴随着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入探讨与争论,高等学校加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相互呼应、推动下,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何跃利  马霞 《文教资料》2007,(14):123-124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对主体性教育这一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主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唤起和对教育功能的拓展及对面向未来教育的选择;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必须塑造自觉的学习主体和建构有效的进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中,我国学者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相对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程度更高,研究成果也较多。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期至后期的发展阶段及2000年以来的突破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表明:新课改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教学思想源远流长且不断发展,尤其是到20世纪80、90年代,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所体现的科学探究思想是极其鲜明的,而且是极有水准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教学思想是植根于我国物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之中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主体性教育讨论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观的重构。主体性教育的讨论,围绕教育实践中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实现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优化、和谐组合。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怎样才能使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功能呢?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我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刚刚起步,比较教育研究处于对外国教育的描述和介绍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比较教育研究已经进入了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这时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比较教育研究也更为广泛和深入。通过对各个时期学科建设情况的回顾和对所发表著作、论文以及承担的课题情况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脉络,从而认识并了解中国比较教育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曹霞 《教书育人》2006,(10):27-2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受教育者主体性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的发展与培养日益得到重视。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理论界提出了主体教育的观念、思想,并在90年代初开始,北京、河南安阳、天津、湖北荆门、深圳、湖南长沙等地开展了中小学主体性教育改革研究。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辛平 《考试周刊》2010,(48):63-63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开展了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有着许多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分析教育哲学兴衰原因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教育哲学曾经一度是西方教育哲学中的主流哲学,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却声势日下。内在的理性困境、对实践的脱离和外在的理论批判是分析教育哲学衰落的主要原因。研究分析教育哲学由兴到衰的原因,对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青 《广西教育》2005,(1A):82-83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对主体教育理论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普通教育领域,主体教育理论已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近年来,我们在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样,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出现,即是培养人的教育规律的反映,又是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的结果。本文将着重对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界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问题。与此同时,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又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的兴起。那么,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关系呢?l。主体性教育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  相似文献   

20.
一、主体教育思想及提出 我国教育理论界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有关弘扬学生主体性的讨论,使人们关于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进而形成了对当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的主体教育思想①. 主体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的主体性,二是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