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选货架: 相声 相声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之分,常见的为对口相声,即一人"逗哏"一人"捧哏".说、学、逗、唱是它的基本功.在幽默的言语中,相声既引人发笑,又借讽刺笑料来展现世间的真善美.相声也经历过艰难时期,令人欣慰的是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在新时代异军突起,将相声带到更多年轻人面前.作为时下最具流量的相声团体,...  相似文献   

2.
相声是北京市首批、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民族文化经典代表,至今活跃在主流舞台,影响千家万户。传统笑话储量巨大,收集了舞台技艺、演出底本、表演记录、行业掌故、历史变迁和艺人传记等六大类早期资料,构成学术研究的关键基石;然而,相关研究极度匮乏,鲜有问津者。从艺术、技艺、源流、历史和文化等视角对比分析传统笑话及相声,重在作品研究,旨在剖析传统笑话对相声发展的重大价值:一是笑话完善了相声的包袱技艺,包括现挂、三番四抖、塑造滑稽人物和打造戏剧性情节等;二是笑话建立起对口和群口两种捧逗结构,奠定了对口和群口相声的骨架;三是笑话着力刻画文人形象,熟练使用文哏技法,奠基了后来的文哏相声;四是传统笑话为相声提供了成熟艺人和演出底本,开创了职业化相声。  相似文献   

3.
王若谷 《学子》2003,(6):35-35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回忆其父亲生前所说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往虽然侯耀华和侯耀文都很有文艺细胞,不过侯耀华却透露,他父亲最反对两兄弟进入文艺界,倒不是害怕成为街头艺人饱受辛酸,而是希望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尤其是反对侯耀文说相声。侯耀华这样说:“当时他一听说我们想搞文艺就反对,耀文说相声他最反对,后来是没办法才由他去了,但从来没有表扬过耀文的相声,演出他也不看。有次耀文的演出请他去看看,他说,有什么好看的,才说几  相似文献   

4.
春节期间,中央台《曲苑杂坛》推出了《’96正月正晚会》,它以马季为中心,故可视为“马家军专场”。许多段子是歌颂马季的,尤其最后一个群口相声《风格赞》达到了颂扬的高潮,众弟子争相比喻夸老师是“大师”。马季先生在相声界颇具知名度,其弟子也桃李满天下,但其表演风格及创作的某些段子远不是圈子中“执牛耳者”,称“大师”未免言过其实。节目中有的用地名或用成语的段子,很值得商榷。如“出国了,去看我姨。”“哪个姨”“夏威夷!”还有住宿碰上“免电”(缅甸)了,买了支“苏门答腊”等,纯属文字游戏。相声是语言艺术,应努力维护祖国语言的…  相似文献   

5.
郑旺  刘俊波 《大学生》2015,(6):36-37
在四川这个人杰地灵但相声不流行的地方,出了个相声社团很有名,四川大学笑笑相声社。2009年,几个热爱相声的理工男凑到一起成立社团,坚持学习相声、交流相声,同时用精心准备的相声演出给川大校园带来更多欢乐。社团发展到今天,会员人数已有500余人,举办“告别江安”“不白来”“毕业大专场”等大型相声专场达46场,演出相声段子上百段,其中原创相声《川大之最》《社团奇遇》《童年》《yesterday once more》等近30段,累计学生观众超过4万人次。“和你一起,收割快乐”,笑笑相声社以这个理念,希望将笑声传递给更多人。  相似文献   

6.
马季的童年     
名人档案: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马季,1933年出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曾当过工厂学徒和书店店员,1951年起因爱好,业余表演声。1956年由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吸收为专业相声演员,师从侯宝林。他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其代表作有《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中年开始创作演出了对口相声如《友谊颂》、《舞台风雷》、《多层饭店》,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和群口相声《五官争功》等。2003年11月28日的晚上,在武昌阅马场湖北剧院,我和同事去采访大兵和赵卫国两位演员,想不到…  相似文献   

7.
吹牛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和赵炎在山东潍坊市演出。一天晚上,两人演出的节目正是脍炙人口的相声《吹牛》。两人正“吹”得不可开交时,突然礼堂天棚上有盏大灯炸裂,灯下的观众被洒了一头碎玻璃片,不禁大吃一惊;别的观众听到响声也把注意力转到天棚上,一场精彩的演出受到严重影响。怎么办呢?这时,马季镇定自若,巧妙地将这一事件转化为相声内容,从而避免了一场演出中的骚乱。请问,你知道马季是怎样做的吗?吹牛@郑奕财  相似文献   

8.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9.
称人的量词,最常用的有两个:“个”和“位”。用“个”称人,不带感情色彩;用“位”称人,表示敬意。这两个量词虽然很常用,却还常常用错。近年来,时常听到一些演员或节目主持人用“位”来自称,如“今天我们二位给大家说段相声”“由我们三位来主持节目”等等,称自  相似文献   

10.
看演出     
星期六晚上,妈妈带我去大戏院看演出。演出的节目可真多:有唱歌、跳舞、变魔术、说相声等。我最喜欢的节目是“猪八戒练本领”。只见猪八戒拿着个钉耙,一会儿勾在脚上走,一会儿两  相似文献   

11.
泰然 《家长》2001,(Z1)
“哎,我哪懂家教,我对家教一点儿不懂。”我说您甭谦虚。“不是谦虚,我真一点儿不懂。如果是说相声,那没问题,我相信一般人没我说得好。”跟我说话的是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曾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和“侯宝林杰出贡献奖”的李伯祥。“不懂家教没关系,咱们随便聊聊。”  相似文献   

12.
国人改编历史教科书 应该承认,作为历史教材乃至史学著作,《支那通史》和《中等东洋史》(汉文《东洋史要》)的学术水平都是相当高的,但将其原版引人或翻译而作为中国人学习中国史的教材则问题多多。首先,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国的历史,却用日本人编写的中国史教材,中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脸面何放?其次,以《支那通史》和《东洋史要》作我国学校的中国史教材的书名也不妥。那珂通世也说了:“支那”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他称”,而非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自称。而且日本人以“支那”称中国,明治维新以后已有轻视、蔑视之意。  相似文献   

13.
李欣  赵俊槐 《教师》2010,(22):127-128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春去夏来     
2006年的春天真是热闹。胡戈因把“无极”演变成了“馒头”引起了凯歌的怒火,险些为自己招来“惨案”;赵豆豆也为春晚小品的包袱之争频频在媒体上“说事儿”;相声新贵“非著名演员”郭德纲演出时“砸挂”惹恼了发小儿汪洋,闹到要对簿公堂,就在官司悬而未决的时候,汪洋又办起了“相声大会”,准备用真功夫和郭德纲一决高下。这边厢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那边厢有巨星悄悄地陨落了。张中行、王选两位大师级人物以非凡的成就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点。没有轰轰烈烈地谢幕,只是微笑着离开。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有定位的,旁人无须多言,生活没有统一…  相似文献   

15.
再说“酷”     
丁加勇 《语文知识》2000,(12):26-28
汉语中词语的流行真快。前几年还流行说“爽”,近两年却流行说“酷”了。记得牛群和冯巩在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的相声《老板和老板儿》,有一句“坐车的感觉真爽!爽!”其中的“爽”字给人印象颇深,让人叫好。这个相声还没有用“酷”,因为当时“酷”还没有流行开来。时过一两年,二人在1999年的相声作品  相似文献   

16.
“隔壁戏”与滑稽说唱与相声艺术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始于明代而到清代已遍行南北的“隔壁戏”。这是一种以口技为主的说唱伎艺。清代人认为相声就是口技或“隔壁戏”。康熙时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中注说: “口技,俗名相声,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一口做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乾隆瞿灏在《通俗篇》中也有近似介绍: “今有相声技,以一人做十余人辩捷,而言不少杂。”嘉庆《燕台口号一百首》中云: “莫说南人辩北音,瞽儿词调朱分明,张来布幔  相似文献   

17.
相声在我国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就兴起子河北保定一带,以后传入北京。同治年间,有个出名的相声艺人叫“穷不怕”(本名朱少文),在街头说笑话,拥有一批观众。以后,由单人说转为两人合说,相声的特有技法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鬼子”进村一说源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日本及其许多国家的投资者来我国投资建厂,有些人就将其戏称为“鬼子又进村了”。我父母所在的工厂——建设机床厂是一个百年老厂,有一部分老工人是经过了抗日战争的。由于这一历史原因,他们对日本人没有好感,当他们听说工厂要与日本雅马哈株式会社合资办厂,也称其为“鬼子又进村了”。  相似文献   

19.
给初一新生上课,我感觉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有时一节课下来,连教学计划任务的一半也不能完成,心里很是着急。因为面对这些新生,有许多时间都花在组织教学上。有时教师一张口说话便有学生接话,仿佛说群口相声;有时老师交待学生打开书来,如果你不下讲台去督促,可能有的学生到了下课,他的书也还没有打开.  相似文献   

20.
邹敏 《上海教育》2023,(15):69-70
<正>说到“包袱”,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相声。相声之所以会使人发笑,许多时候是通过“包袱”这一艺术手段达到的。“包袱”是相声的术语,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铺垫,达到的喜剧效果。“包袱”是相声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一段相声,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或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整个作品都是以不同类型的大大小小的“包袱”来贯穿的。所以,人们常说“包袱”是相声的“命根子”。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何尝不可以有“包袱”意识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尝试着来了个跨界教学,虽然不完美,但处处有惊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