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一批外国援华医疗卫生人员活跃在陕甘宁边区,或在前线参与战地救治,或在延安为边区军民救治疾病、培训医疗卫生人员。他们受中国共产党延安精神的感召,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延安精神,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建国之际中共暂时允许外国在华教育事业在遵守政府法令的前提下继续办理。随着中苏结盟、美英等国加剧破坏新中国政权,人民政府鼓励外国在华教育机关开展革新、初步清除外国文化影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政务院加速接办外国在华教育事业,到1953年顺利收回教育主权。中共肃清外国在华教育影响的经验及局限,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7年1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取消了1990年公布的<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中对于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在华采访活动的限制(指外国记者在中国大陆采访,应当向有关外事部门申请,并得到同意),规定外国记者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即可在华采访.  相似文献   

4.
<正>米利·贝内特(Milly Bennett)是一名美国女记者,但是她并不像她的自传《自力更生》(On Her Own)中所涉及到的那些外国在华记者那么有名。在她的自传中出现了众多1920年代活跃在中国的外国记者,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雷娜·普罗梅、兰道尔·古尔德、文森特·希恩等,也有伍海德、候雅信、柯乐文、高孟奇等,这些外国记者要么因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印记而扬名,要么因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学术研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饱受外国侵略,外文档案在政治、外交、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广泛涌现。这些外文档案记录了这一特殊时期我国重要的外事活动,反映了外国在华机构、社团、企业的原貌和社会活动,翔实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阴  相似文献   

6.
王国宇 《档案天地》2013,(12):31-34
在接踵访问延安的外国人中,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是斯大林派来中国的,是摄影师兼记者,他用摄影和文字两种方式记录了延安的方方面面。而且,他是来访的外国人中唯一一个乘坐小汽车到达延安的。  相似文献   

7.
李青林  余璧玲 《青年记者》2017,(30):104-105
1935年,斯诺以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延安采访,让世界各国倾听到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严格禁止新闻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赴边区及中共抗日根据地采访,同时,利用其宣传机构不断以片面报道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1944年,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外国记者赴延安访问,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行打破了延安一直以来的神秘.  相似文献   

8.
美国记者埃德加&#183;斯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采访陕北革命根据地外国记者中的第一人。当时,“红色中国”延安处在国民党铁桶般的重重包围之中,埃德加&#183;斯诺一个外国记者,是怎样冲破层层封锁,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延安的呢?  相似文献   

9.
斯坦因的疑问:延安如何与最庆争胜呢?.1944年2月.在重庆的外国记者联名上书蒋介行,要求准许他们到延安采访:在此之前,他们已要求过若干回,  相似文献   

10.
正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于2013年12月21日、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生会会长李铁映观后特别称赞,认为《延安延安》很好地诠释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牵动着人们魂牵梦萦的烽火记忆?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始末,探究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1.
正选择到延安当红军,丁玲无怨无悔,在延安的十余年承载了这位著名女作家从"文小姐"变为"武将军"的非凡经历。对延安向往已久早在1932年2月,丁玲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担任左联党委书记。1933年3月14日下午,丁玲在家里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南京。1936年夏天,丁玲终于和党取得了联系,逃出南京。1936年11月,丁玲来到中国工农红军抵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为了欢迎丁玲的到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丁玲举办了最高规格的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毛泽东一进窑洞就问,我们的女作家在哪儿呢?丁玲听见一口纯正的湖南话,就知道这人是毛泽东,迎了上去,  相似文献   

12.
<正>1928年5月1日爆发的渭华起义,是当时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暴动,也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起义之一[1]。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习仲勋、徐向前等人对渭华起义给予高度评价并分别题词。邓小平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习仲勋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的革命精  相似文献   

13.
"客邮"是指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邮局。中国最早的"客邮"是1834年英国人劳律卑在广州沙面设立的邮局。其后,"客邮"逐渐在中国扩散开来,直至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上,通过了撤销列强在华"客邮"的决议,规定"客邮"在1923年1月1日前全部撤出中国。本文主  相似文献   

14.
《四川档案》2014,(5):11-11
<正>2014年9月30日,是我国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四川省档案馆藏有部分革命烈士的档案资料,张露萍就是其中的一位。张露萍,原名余硕卿、余家英,在延安时改名余慧琳、黎琳等。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1937年在成都建国中学读书的张露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四川总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11月,在车耀先和党组织的帮助下,张露萍奔赴延安,先后毕  相似文献   

15.
赵宇 《档案》2022,(11):25-3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的卓然表现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舆论封锁,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和形象,许多民主人士、中外记者、爱国华侨、国民党将领和外国团体纷纷到访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此,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延安交际处作为负责接待、宣传、统战、情报和外事工作的专门机构。自1938年成立以来,延安交际处的工作人员履职尽责,向海内外到访延安的各界人士,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使命,为抗战时期国内民众与国际社会加深了解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6.
自1937年至1947年间,延安在印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出版了数十种文艺期刊以及百余种文艺图书.文艺书刊的大量出版与吸收知识分子、宣传革命文化的文化政策不无关系.这些文艺书刊在宣传抗日、开启民智、继承民间传统文化以及传播外国文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主要是参观工厂、变工队,看戏剧,看秧歌,还参观参议会,听介绍“三三制”。我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单独访问了一些文化人,如丁玲。重庆很关心延安文化人的生活,所以我访问文化人较多。 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接见我们,吴老、徐老,都见过面。朱总司令还招待我们吃了一顿饭。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苦,但招待我们很好,吃的很丰富。 此行,孔昭凯写的报道比较客观;谢爽秋没有写;金东平写了小册子,观点反动;张文伯可能写,要写就是反动的;艾泼斯坦、福尔曼、斯坦因等外国记者写了。我回到重庆发表文章,出版《延安一月》,靠新华日报,靠党的帮助,发行两三万份。那时发行两三万份,就不得了。后来,《延安一月》日本人翻译了。  相似文献   

18.
<正>1940年10月21日,陈企霞长子出生于延安中央医院,故名"延安",又名陈恭怀,行"恭",祖父远在宁波鄞县老家,只能怀念,故拈字"怀"。1966年7月,本是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生陈恭怀分配离校的日期,但他们这一届大中专毕业生都未等来久盼的毕业分配,而是骤然降临的"文革",他们必须滞留学校"闹革命"。直到1967年底,北京六六届、六七届毕业生一再向中央提出"毕业"。我们此时也上省府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共统一战线新形势的鼓舞下,被称为红色中国的陕甘宁边区中心延安,再一次成为外国记者瞩目的焦点,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前线英勇杀敌所取得的战绩,也是外国记者争相报道的新闻.无论从记者的活动还是报道作品来看,以延安为象征的红色根据地的崛起,在当时已构成国际新闻界对中国抗战报道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20.
正1980年实施的《国籍法》明确规定,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通过跨国婚姻等其他方式取得外国国籍的,"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然而,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有不少人通过不正常渠道购买外国护照。进入本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人在走出国门加入外国国籍后,还保留着中国的户籍。更甚的是,这种双重国籍的"潜规则"也早已在官场横行。在国内贪,将赃款转移国外,一旦风吹草动,自己也马上借由外国国籍"撤退",双重国籍俨然成为贪腐裸官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