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2.
“荆尸”,是春秋时期楚国特有的一个名事之词,它始见于《左传》庄公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复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晋随武子称楚庄王“荆尸而举”。杜注前条云:“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孔颖达疏曰:“楚本小国,地狭民少,虽时复出师,未自为法式。今始言荆尸,则武王初为此楚国陈兵之法,名曰荆尸,使后人用之。宣十二年传称‘荆尸而举’,是遵行之  相似文献   

3.
《文汇读书周报》近日发表一篇批评文章指出,余秋雨在《寻觅中华》中说:“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他断言屈原的爱国,爱其所在国——楚,是站错了“速朽性”的队,如果身在楚国的屈原去爱统一中国的楚之敌国——秦,就站对了“永恒性”的队了;这才能称“爱国”。  相似文献   

4.
一、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军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责问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牛马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这是沿用了孔颖达的观点。其实,孔颖达的疏解与杜预的原注并不切合,“风”本身并没有与马牛牝牡相诱的意思。杜预原注曰:“牛马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第一次利用特殊关系出“国”留学的人。 《左传·昭公七年》载:“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盂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誉郊劳。”这是说,鲁国大夫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出国访问,引导昭公参加郑国、楚国欢迎仪式时,因不懂礼节而出了洋相。 《昭公七年》又载:“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  相似文献   

6.
《左传》杜预注中将“荆尸”释为楚陈兵之法。据地下出土文献考释,“荆尸”应是楚历月名。《左传》中“楚武王荆尸”句当释为:楚武王五十一年正月。  相似文献   

7.
《左传》先于《春秋》说最早当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黄洪宪所撰《春秋左传释附序》。黄洪宪称“左史”记事繁详、非有意释经、经传各自单行以及左丘明年世早于孔子,认为“左史在先,圣人之笔削在后”。1932年,张纯甫《是左十说》再次独立而明确地提出此说,认为《春秋》须待《左传》而明,《左传》为左丘明“少年之作”,孔门弟子后有补修,《春秋》为《左传》“提纲挈领”的“目录”,论证颇为系统详细。章太炎则提出“《经》《传》同作具修”说,认为孔子作《春秋》和左丘明作《左传》都同时兼得二人修撰。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讨论仍在继续,有的学者不知黄洪宪、张纯甫诸人已着先鞭。  相似文献   

8.
试探楚工官     
(一)楚工官制度 管理百工的长官,古代习称司空,周金中也作司工,春秋以后,中原诸国多称工正,南方的楚国独称工尹,见于《左传》文十年,宣十二年,成十六年,昭十二、十九、二十七年,哀十八年。至于宣四年传所谓“贾为工正”,只是例外,故杨伯峻同志以为“工尹即工正。”由于工尹为楚工官之长,习惯上又称大工尹,见于《鄂君启节》。其地位比中原工正为高,仅次于令尹、司马,相当于中原六卿。董说《七国考·楚职官》云:“楚改司空为莫敖”,也可备一说。《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9.
宋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153-154
一、晏①、明②。阳也。①“晏”,晴朗。《说文·日部》:“晏,天清也。”《文选·杨雄<羽猪赋>》:“天清日晏”李善《文选注》:“晏,无云之处也。”②“明”,指白昼。《左传·昭公元年》:“明,阳也。”二、旰①、晏②,晚也。①“旰”(gan),晚,天色晚。《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10.
《诗经·小雅·鼓钟》中“以雅以南”一语,过去说诗考据之家解说不一,迄无定论。作者的新见解是:“雅”是“夏”的假借字,“雅”即“雅乐”,指诸夏(周人)的音乐。《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周礼》写作“大胥”、“小胥”,原是周王朝的两个音乐机构,后来将其所演奏的雅乐中的诗篇,分别称“大雅”、“小雅”。“南”原是江汉、江淮之间长江中下游潮热卑湿地区的房屋之象形文,此处指荆舒地区的楚国南音、徐国南音,《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当是周初由周公旦、召公从荆舒地区带回北方的楚、徐南音。所以今之《诗经》不应只称风、雅、颂,而应正名为风、雅、颂、南。  相似文献   

1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载,楚国是“苗族的楚国”。《战国策》、《韩非子》、《说苑》、《史记》、《通典》等古籍,都有楚国和苗族的关系记述。今学者撰文,如《屈原族属再探》、《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地方特点》、《苗族历史概述》等,从侧面论证上述记叙,客观上认定苗族和楚族同祖同源,楚族即苗族。长沙马王堆女尸出土,研究家群起,最有影响的是中山大学人类学容观教授认为女尸是“苗瑶族中苗族人民的先世。”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苗族史载:苗族绝大部价居住楚国内,建立楚国的楚人,在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与苗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的介词词性与动词语义辨王琥娥《左传》叙齐桓公伐楚时云:“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说:“以,介词,表凭借,可语译为‘率领’。”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郭锡良的《古代汉语》的解释同。笔者认为,“率领”是明显的动词。词性和词...  相似文献   

13.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14.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15.
晋代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 (后人简称之为“杜解”或“杜注”)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左传》古注。清代学者们从义理和考证两个方面对《左传》杜注进行了臧否 ,其作品数量之多、涉及方面之广与考语分量之重 ,都超过了前代。清儒对于杜注既有所舍又有所取 ,在取舍中把注释《左传》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尽管他们对杜注的某些批评今天已经被证伪。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清儒不仅是杜注的批评者 ,而且是杜注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总之 ,在清儒的臧否中 ,《左传》杜注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显示了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17.
“空穴来风”是较常用的成语,源出战国时楚国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我听老师说,弯曲的树枝容易招来鸟做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容易吹过来。所以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白居易《初病风诗》说得更明白:““朽株难免,空穴易来风。”现常用以比喻某事物有根据,有来由,有原因。其中的“来”意思不是“吹来”,而是招来,招致,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使动用法。抓住这一关键,“空穴来风”的意思本是较为显豁、较易理解的。许多人却只看字面,望文生义,由一“空”字敷演、附会,造成对…  相似文献   

18.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是韩非子对吴起变法的评价,学者们也都认同,然而,《战国策》、《史记》却认为吴起变法是成功的,并且,近年来楚地日益丰富的考古成果也证明,楚国在吴起变法以后并没有削乱,而是保持着上升的发展趋势,因此,不能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相似文献   

19.
“接舆髡首兮,桑扈行。”这是屈原《涉江》中的一句诗。诗中的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他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有人疑问,剪去头发,这又有多大的反抗意义呢?这得从古人对头发的认识说起。《孝经·开宗明义章》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接舆剪去头发是冒着不孝之名,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如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