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日本短期大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期大学是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满足了日本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为日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中等技术人才。日本政府对短期大学的立法,财政支持及短期大学通过对地方服务赢和当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等是短期大学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可借鉴日本发展短期大学的成功经验,大力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地方性短期高等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区学院与日本短期大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社区学院和日本的短期大学都属于地方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都以其收费低廉、开放武录取、办学方式灵活多样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欢迎,在各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美国社区学院与日本的短期大学在办学规模、管理模式及学生性别比例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深入系统地研究美国社区学院和日本短期大学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其异同,揭示其发展规律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短期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创建时间较晚,但在短期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短期大学创建的目的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门职业知识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的二年或三年的大学教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因此,短期大学进行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它迎合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中级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因而受到日本政府的重视,政府运用提供信息及建议、立法等手段对各地短期大学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各地短期大学在政府法令指导下健康发展。短期大学能够满足众多…  相似文献   

4.
日本短期大学和美国社区学院专业与课程设置及启示都丽萍日本的短期大学和美国的社区学院都是二战后为适应本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高校类型。它们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同时又满足了众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它们在招收对象、修业年限、专业和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5.
应对与适应--谈日本短期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短期大学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短期大学卓越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它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齐平 《现代企业教育》2013,(20):209-210
短期大学是日本在二战后(1950年)成立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机构,为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短期大学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办学理念,探析其培养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短期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内部效用和外部功能,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日本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宁 《教育与职业》2005,(30):19-21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即短期高等教育制度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日本短期高等教育适应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并具备了自身的特点,近年来,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变化,短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日本短期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日本高等专门学校制度,是根据日本对中级技术人才的急需而创建的。培养出的人才对日本的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高等专门学校的创设与发展 日本的高等教育可分为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几类。大学和短期大学都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本科生和专科生。而高等专门学校则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学生。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国家教委职业教育司职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大学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短期大学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短期大学卓越成就的取得与其独特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它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问责增加、竞争加剧和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迫使地方高校必须完成从"管理"向"经营"的制度变迁。然而,从地方高校的运行实践看,其有效经营不仅面临着来自制度环境的约束,还面临来自技术环境的约束。为突破制度变革的困境,实现有效经营之目的,地方高校可以尝试从变革自身生存的制度环境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地方高校的发展得益于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自然地以服务地方、促进区域发展为本职,在自我发展中为地域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内各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通识教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鞍山师范学院十几年通识教育实践为背景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地方普通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方性高等院校本、专科教学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其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文章重点论述了地方性高等院校本、专科教学必须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教育的战略转移。文章还提出了地方性高等院校和当地社会资源的关系,高等院校如何适应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推进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不是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国家、省、市统一考试,使民办高校围绕着应试教育转:在各个地区民办高校的发展不平衡。举办独立学院是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能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生涯辅导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涯辅导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取向,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新功能。作为一项新课题,大学生生涯辅导在我国高校才刚刚起步,缺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以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借鉴相关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着重从基本原则、内容和操作模式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生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地方高校治理中迫切需要更加紧密的高校与社会关系,高校和社会对互动的诉求也日益增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引发的主要任务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与部属高校相比,是否具备吸收社会资源有效参与治理的能力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社会参与地方高校治理的发展决策支持、产学研用合作、科教协同育人、质量监督评估和高校社会捐赠等路径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时代,亟须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进一步更新理念、重构关系、型塑主体和完善制度,全面优化地方高校治理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助力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教学。高校创新教育是一种较新的教育模式,目前虽然正在实践,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虽然它获得了人们的反复确认,但是我国高校目前针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校英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等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而且目前国内质疑高校本应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英才。可能的原因包含以下两点:它没有引起地方政府和大学的重视;创新教育教学结构和反馈机制存在不足。综上所述,文章研究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下,相关的创新教育理论问题,并提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等相关改革对策,从而以此为中国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贡献一部分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王瑜 《江苏高教》2021,(2):38-42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是一个摸索前行的过程,回顾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和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90年代的改革可以视作是对于50年代初期改革的一次大规模的纠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影响也延续到了当今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当中。改革中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人才培养回归理性;单科性综合性辩证前行,一流高校发展受到阻滞;政府主导权增强,高校多元化、自主化发展受限。从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找到学科发展突出地方优势和行业特色、教育质量注重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发挥集中控制力和自主灵活性等相关启示,为中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India has been trying to reform it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or more than a half-century but the results in terms of systemic change have been minimal. The universities have expanded dramatically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n increasingly powerful middle class although resources have not been adequate to ensure the maintenance of standards. In India's bureaucratic environment, political will to change the universities has been inadequate. For these and other reasons, the mainstream of Indian higher education, now including 7,000 colleges and 150 universities serving more than 4 million students, suffers from deteriorating standards, occasional unrest and inadequate resources. However, at the margins of this seemingly unmovable system have been a variety of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reforms. The 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provide high quality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ven within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ome interesting reforms in curriculum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limited areas. This analysis points to the factors inhibiting reform and change as well as some examples of limited suc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