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大众日报观点版新闻时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编辑,谈点感想. 当时对秀岭这篇稿,就像编其他稿件一样,并没有给予格外关注.评论"兹事体大",不小心就会翻跟斗,所以,对每一篇评论,自己从来不敢马虎,从立论到逻辑.哪点不合适都过不了关,不会对哪篇稿件高看一眼,也不会对哪篇稿件低看一眼.  相似文献   

2.
每天的日常工作中,我都要与自己进行这样的对话:作为责任编辑,我想通过版面把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如果我是读者,我想要从报纸上获取哪些有用的信息?责任编辑作为架起记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记者稿件里的信息传送给读者?回答是,换位到读者的角度。审视稿件,用足用活版面语青。在此,愿以重大新闻题材的版面语言运用,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3.
记得前几年评选好新闻,一般都是先由读者推荐,然后再由专门班子评议。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可是,近几年来,有些新闻单位却“一反常态”,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关起门来进行评选。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往往缺乏广泛的群众性,评出来的好新闻,大都是记者写的稿子,通讯员稿件占的比例很小,只不过是“陪衬”而已。须知,对报纸工作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的读者。哪篇新闻好,哪篇新闻不好,哪篇稿子一般化,读者的心中是有数的。如1981年,当全国好新闻评选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评委会收到一封来自湖北大悟县丰店公社署名“钟野”的来信。信  相似文献   

4.
大凡报刊在制订办报办刊指导思想时,都把“贴近读者”作为重要内容.到底如何贴近读者呢?我认为除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外,记者、编辑不妨来个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作读者,找找当读者的感觉,站在读者的立场想问题,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所采写、编辑的稿件.想想读者在想什么.俗话说“看报看题”,为什么看题?为的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今报刊很多,一份报纸动不动就是几版几十版,全部通读,读者耗不起时间,所以只能在报山文海中寻觅.那么,我们记者、编辑在采写、选取稿件时,首先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内容读者会感兴趣吗?这篇报道读者看了题目后还会继续读下去吗?记者、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除了职业不同之外,也如同广大读者一样,是茫茫人海的一份子.大家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同的喜悦和烦恼.只要记者、编辑放下架子,是  相似文献   

5.
让思想交锋     
读者的眼球定格在自己的稿件上,是每个记者最大的追求。为了拽住读者的眼球,记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写出来和同仁共商。让思想交锋。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得有波澜。怎样才能起波澜?以石击水的办法比较好。表现在稿件上,就是让思想交锋,在交锋中撞击出耀眼的光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办报首先应当着眼于普通读者,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试想,如果你的报纸登载的东西离读者主体很远,谁还会去买你这份报纸。 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首先得了解他们的需求。读者的层次虽然有差别,需求有所不同,但是,满足大多数读者的需求,这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摆在首位。 在政治上不出格,舆论导向不出现偏差,始终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我们的编辑、记者和报社的老总们,要想把报纸办好,都得学会从普通读者的需求出发采编稿件,编辑每一张报纸。 记者在一线采访时,就要心中有读者的需求,依读者的需求去采写稿件。基层和社…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赵海 《传媒观察》2004,(11):47-48
为期近一个月的欧洲足球锦标赛落下大幕,作为扬子晚报特派到葡萄牙欧战第一线的前方记者,笔者不仅想着怎样为每天的八个特刊版面输送大量的稿件,而更多的还是扬子晚报二百万发行量所面对的数百万读者,他们究竟需要看什么样的报道,欧洲杯之行,作为一个久经赛场的老记者,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拿出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和让读者满意的稿件,为此记者出行前给自己设定了欧锦赛采访的三大主攻点:现场鲜活突发新闻、焦点事件目击新闻、场外幕后新闻,一个月下来,这三类题材的稿件占了相当多的比重,得到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县(市)广播站主要是对农村广播,听众主要是农民。农民在整个国民中,文化上仍属最低层次,语言上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记者和编辑如果能根据这些特点去编写稿件,就会抓住农民听众的心理,广播就会受到农民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对记者来说,在稿件中再现事发现场是一项重要技能。富有现场感的稿件可以最大程度地把事发现场的情景和氛围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现场感和新闻真实性有着紧密联系,不少编辑和记者都力  相似文献   

12.
读者角度出发互动激发参与度从读者角度出发的新闻,会受到他们青睐和追捧。而与他们互动,更会激发他们的参与,冷线也就变成了热线。在以前,重庆市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的工作人员,几乎很少有人与媒体打交道。而记者对于这一块的报道也顿感头疼。在报纸或电视上,除了情人节或者五一、十一,很少有来自婚姻登记中心的稿件或视频片段。《重庆晨报》编委会觉得登记结婚和离婚的部门虽然没有什么新闻发布,但是并不等于没有新闻,婚恋嫁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有老百姓关心的新闻,关  相似文献   

13.
要办好一张报纸,从新闻来源而言,既要靠专业的记者,又要靠业余的通讯员,两者缺一不可。要做一个称职的记者,就要有一支通讯员队伍活跃在自己周围。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少数通讯员是得心应手,写来的稿件就能见报以外,较多的通讯员则是有很高的热情,但往往写来的稿件与见报要求有距离。这就需要记者经常地、满腔热情地去帮他们。不仅要听他们反映情况,要他们写稿子,给他们改稿子,还要开阔他们的的思路,同他们一起分析稿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通讯员认为是无关紧要的,而恰恰是重要的新闻或重要的线索,要具体分析道理给他听,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和提高。一句话,要帮助通讯员掌握进入新闻大门的钥匙。上海港客运总站的吴兆才同志,是上海几家报纸  相似文献   

14.
王叶林 《新闻知识》2001,(Z1):24-25
在一般编辑和记者的认识中,多数人以为,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反面报道过多时、或记者采访不深人、编辑编稿不认真而出现新闻稿件失实时会产生。其实,即使是正面报道,如果记者或编辑不能从读者的视角去体验新闻报道的客观效果,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然,正面报道的负面影响绝非是编辑、记者有意误导的结果,新闻事件本身也并非编造,其对读者的负面效果有时不易被察觉,因而往往引不起编辑、记者的注意,正因为如此,研究正面报道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些正面报道之所以会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 一、读者认…  相似文献   

15.
西方记者对中国的报道,是外国报刊编辑和读者最欢迎的一类稿件。因为在新中国大地上的一切人和事,已摆脱掉旧的巢臼,正形成了使西方世界感到惊异的崭新模式。他们在通过这些报道研究和观察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办一张读者喜欢的《大连日报》,内容是取胜的关键。而记者采写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编排,通过版面这个平台传播出去,使记者的劳动得到最佳体现。将优秀的新闻内容以贴切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是每个编辑的职责所在。如何在限定时间内,筛选好稿件,并通过各种元素的组织将不同的稿件表现得当,版面这个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版面,发挥其价值和功能,将新闻内容与视觉设计完美结合,会使报纸更具吸引力,达到形式服务内容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记者部落     
2003年,她被观众和专家推选为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推介词为: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朱玉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这句话。本期“传媒骄子《”朱玉:有一种力量就是责任》介绍新华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主任记者朱玉。《超级女声》带来的热度并没有随夏天的离去而降低。在街头巷尾都在热谈“超女”的胜负时,传播学界对“超女”现象的关注和研讨也在进行中。本期“新闻茶座”选编了四位在校的硕士、博士生的稿件,他们清新独特的视角或许会给读者不同的启发。记者部落  相似文献   

18.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媒体如果有失真报道,不仅会在社会上赞成不良影响,更会伤害广大读者,失信于读者,使媒体威信扫地,报道失真问题往往也在记者身上,那么记者如何避免采写失真稿件呢?  相似文献   

19.
马全应 《青年记者》2006,(14):39-39
报纸刊发的新闻是经记者加工呈现给受众的,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记者的印记,这是正常现象。然而,笔者在编辑稿件、阅读报纸时发现,有的记者仿佛在新闻稿中“刻意”表现自己,不恰当地存在于其作品中。这种情形往往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接受,也降低了新闻的品位。笔者愚见,记者  相似文献   

20.
“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 这是一位新闻名家的写作经验谈。记者是作为读者的耳目而存在的。他的使命,便是让读者跟随自己的视野,见到他们个人视野以外的事物,使他们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记者不仅要在采访中亲至现场,而且要将自己的切身感受,即在现场动用一切感觉器官记录下来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