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3.
<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现代散文,选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对于《故都的秋》的教学,目前学界多从秋声、秋色、秋味角度对秋景图的分析去体会作家笔下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进而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角度引入对作家"悲凉"心境的探讨,多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者的爱国之情,但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家园之感"多有忽略。笔者认为,30年代的"故都北平"对作者郁达夫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6.
徐鲲 《语文知识》2003,(5):37-38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文章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眷念与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哀婉之情。文中的景、事、语、人无不合情。无不深情。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笔触,抒发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景的热爱,以纸为琴,以笔作弦,演奏了对故都秋景的一曲无声颂歌。这曲颂歌之中,却处处透出淡淡弥散于作者心底的"悲凉"。本文重点分析了《故都的秋》中"悲凉"的具体表现,并从作者身世造就的"悲己"气质、古典文学浸染下的"悲秋"情结、黑暗时代下的"悲世"情怀等方面重点探讨了郁达夫钟爱故都之秋"悲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将款款的深情与精致的景物描写完美结合的佳作。文中所绘之景与作者胸中之情巧妙结合,体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表现规律。从作者精心描摹的景物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春惠 《学语文》2009,(2):14-1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2、通过意象分析,体会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抒情散文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如何鉴赏和写好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重点就在于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笔者以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简述这两种表现形式。从而以点代面,分析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日前,笔者有幸听到了两位教师讲授同一篇课文,即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两位教师的课应该说均是经过认真准备的,板书规范,课讲得也不错,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组织教学规范.一位以"对比法"为切入点,来讲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另一位以课文对北国的秋、南国的秋的描述手法为切入点,来讲解文章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是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秋色,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一丝忧郁之情.两节课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4.
曹津源 《学语文》2003,(6):14-1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 ,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 ,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吟诵这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们必须通过鉴赏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 ,捕捉、感悟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进入作者精心敷设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地说 ,这样的心灵投影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 ,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 ,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气息,清新隽永的语言,不滞腻,不浓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韵清新,典雅质朴的北国秋景图。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用饱蘸浓情的笔调,呈现了"色彩浓,回味永"的独特的故都韵味,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地眷恋和赞美之情,同时折射出"清、静、悲凉"的心境,丰富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相似文献   

18.
发源期的中国古代城市笔记小说,已多托故国风物以抒个人情怀,发出今不如昔之慨叹;而在王朝更替、社会大变革之后,借描写故都繁华以寄托亡国之思的大量遗民作品,更是城市笔记小说的主流:至于专以歌颂帝都之盛、夸耀作者渊博学识为主的作品,则是城市笔记小说发展的变种。因此,使城市笔记小说具有活力的年代是变革的年代,使城市笔记小说具有活力的作者是具有遗民思想的士人。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以其情景高度完美的融合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许,也被评论家和读者定调为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事实也的确如此,文中就有“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这固然是理解、鉴赏这一美文的一把钥匙,然而,透过它的主旋律——沉郁、幽远、悲凉,作者所透露出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只需了解一下作者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作者写此文的时代及当时的心境,便不难把握。在深沉、悲凉的故都的秋的表面,实则透着作者对故都、故国——祖国的无限的眷恋、向往和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不独以情景统一、物我交融为其特色,且突兀奇崛的结尾,也不同凡类,非大手笔很难为之。首先,采用欲擒故纵的表现手法和连环喻比的修辞艺术。文章是在充分记叙故都多姿多彩的秋景、热情抒发赞美北国之情后,总结收尾的。它不是一般性的概括总结和呼应篇首,而是把故都之秋放在广阔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