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  相似文献   

2.
技对永远是配角。甘心于校对、把校对作为终生职业并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不多,湖北《襄樊晚报》社有一位叫潘正贤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潘老师今年62岁,做校对已有40年,如今退休了被反聘在晚报,仍然做校对。去年12月24日,在第二届全国晚报自校质量抽查评比中,《襄樊晚报)}荣获第11名.得分9625分,比第1名只差已4分。报社同仁都说,潘老师功劳不小。潘老师非常热爱校对工作。他说:“校对是我理想的职业,多年来她虽然使我吃了很多苦头,我却至今不悔。因为我深深懂得,一个过于疼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在工作和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潘…  相似文献   

3.
米博华 《今传媒》2007,(11):1-1
写言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把脑子都要想疼的事情,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可以这么讲,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你会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喜欢,你就能够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多人问我"记者和评论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正良心是人最初的本性,是人类价值的正能量,是超越法律的自律精神,是社会最有效率的生产力。摸着良心做事,必然能赢得民心,获得动力,从而顺利过"河"。我不知道官员是不是喜欢读时评,想必某类官员是不喜欢读的。我一直有个观点,时评应该重点关注公共事务,评价公共政策,引领公共舆论,对公共管理者进行监督,从而最终改善公共管理。但批评得多了,官员对于时评在心理上,恐怕也会越来越敬而远之。这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无论是从"公"的立场还是从"私"的立场,官员都应该认真读一读时评,如果读后能有所触动,进而有的行动,则能够实现公私两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喜欢难为自己,不仅仅表现在贵重家具的制作上,其他方面也比比皆是。比如写字,中国人用软笔写字,就是难为自己。可以想象,如果是一个天生不会写字的人,一定拿硬笔写比拿软笔写容易。那为什么要使用软笔呢?我觉得这是为了使中国人能够练就一身道家功夫。中国人讲究以柔克刚,要求自己从内心把火气先消了。  相似文献   

6.
我很喜欢美术。今天大家参加这个会,都有共同的感觉,是件很高兴的事情,不仅是在座的同志高兴,我们相信,全国人民很高兴,全世界人民也高兴。因为历史上已经作了结论,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文化遗产过去没能让全国人民全面了解,也未能使全世界人民全面了解。现在我们争取时间,把这件事情办起来,这是美术界多年的愿望。这件工作终于开始了,大家高兴,我也高兴。这是第一点。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对“皮皮”和你的创作很感兴趣,你能谈谈吗? ●皮皮,起这样的一个笔名就是为了代替真实的姓名,所以不该在这里再把真名写出来。皮皮是瑞典一本书中的一个小女孩儿,我因为喜欢这个女孩儿的性格而选择了她的名字,现在看来有些不妥了。她可以永远是那个小女孩儿,而我不能。已经进入中年的我开始为这个名字苦恼。想把这个名字改动一下,可能性又不是很大。最可能的就是改成“老皮”,你们觉得妥吗?  相似文献   

8.
爱上一样东西之后,最初的感觉就是很想天天看得见,摸得着.与它一起,然后才会真正的了解。可是对于普洱茶的喜爱.最初的我不是这样的,因为不喜欢它那年久的味道,和看起来很怪异的外形.无论如何喝完一次之后是决不会再想起来的。可是现在回忆起来.最初喝的普洱茶可能是比较劣质的那种,很不卫生,那种味道不是普洱茶真正该有的味道。  相似文献   

9.
这篇千字文,读后感觉不错。“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一句普通的话,充满了一种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尽管从苏珊之口没有说出“敬业”二字,但从她取得的成功来看,就是敬业最好的说明。敬业是每个有生活能力的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苏珊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一个有志于奉献社会的人,谁不想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联想到我们的档案工作,真正喜欢它的有多少人呢?恐怕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僧多粥少就业难的今天。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时候,不管出自何种原因,你从事了档案工作,就暂且既来之心安之(倘若遇着机会,也可换换环境)。为了你的生存,为了你的饭碗,哪怕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没有理由不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不做好你的分内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认真面对,都必须尽心尽力,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谢建波推荐)  相似文献   

10.
对我来说,许巍不用任何音乐、理论或思想的分析,他是一听我就会喜欢的歌手,对他的亲近就像亲近自己本性中的某个软弱部分因为把音乐当成上升、探险、发现的事儿,我永远不会想听许巍,可一旦听了一定又会很着迷。许巍是一种瘾。他的不思进取和创作中许多跟不思进取一样的坏毛病,多得简直每听一句都会  相似文献   

11.
吉林情深吉林省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事业发展的根所在,我离开吉林省20多年了,我没有一天不在惦念我心灵深处永远的家。长影把我从一个对书法一知半解的人培养成了一个所谓"大家";长春大学,让我有了稳定的后方。这两个单位给予我的恩情,我永远都报不完。我也骄傲的说我也做了很多事情,做一些对社会对后人有用的事。这20多年,我每年都要回吉林,为家乡做点事。我现在虽然80岁了,还要继续做,活着干,死了算,现在,吉林省档案馆把我作为名人保管我的资料,我很感激,又觉得与名人还有差距,我还会把我取得的荣誉证书和一些作品,放到档案馆,因为这些荣誉都是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手     
即使我离开童年岁月很久,母亲仍坚持在夜深后帮我盖被子,并俯下身来把我的长头发摆弄好,亲吻我的前额。可是,我不喜欢她摆弄我头发的那种方式。她的手使我困扰,因为它对我年轻柔嫩的皮肤来说太粗糙了。终于,在一天夜里,我朝她大声  相似文献   

13.
有人向往热闹。舞厅、剧场、商场……那儿人多就往那儿走,那儿热闹就往那儿挤。我却向往寂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生活。白天,记者的职业不允许我寂寞,必须和熟悉的,不熟悉的,喜欢的,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夜晚,我便把自己关进小小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05,(1):27-28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多些自省意识。我曾从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西方某家大公司的老板派人去参观另一家大公司,参观人员回来之后向老板汇报别人的技术和管理如何落后于自己公司,结果挨了老板好一顿训斥。老板说,我要你去参观,就是要你去发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我比别人好的,你不说它不会跑掉,别人比我好的,你发现不了,我们就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我们最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别人论证自己的正确和英明。西方人这种自省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不有关联,我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人好像并不把这种自省意识看成是丢了脸面,要不,卢梭当年就不会写《忏悔录》,德国总理就不会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向犹太人谢罪了。从西方跑了一圈回来的老鬼最近出版了一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血与铁》,这本书因为它的忏悔意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相似文献   

16.
一、我喜欢直截了当,直来直去,我喜欢有什么说什么,我也喜欢别人对我坦诚相待。 二、真正能够使人变得充满睿智的,就是面临真正危险的时候。 三、我坚信一定要努力工作,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使命,都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四、我觉得诚信,就有点像房子的地基,假如说这个地基比较弱的话,在上面盖一个大房子,一旦有风暴就会被吹倒。 五、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六、我不在乎别人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给别人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我也不觉得烦恼。我也不太在乎那些外表的形式,怎么说话,怎么交谈,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我也不太在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我采访过一个劳动模范,是一个排排场场的小伙子,只因为是掏粪工,介绍的几个对象都和他吹了。他很苦恼,当我询问他的婚事时,他提都不想提。但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个青年的可贵之处在于,并不因为苦于讨不上老婆而不爱自己从事的平凡工作。我被感动了。我采写他的通讯也感动了许多读者,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强烈反响。后来我想,这次采写能够有如此好的效果,不完全是他的模范事迹起的作用,很大成份是由于同时  相似文献   

18.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19.
我的设计有一个特点,就是留下余地和可能,我认为这叫自由。我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空间、让形态回到基本点,这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除此之外我认为不应该添加什么。在一个空间,可  相似文献   

20.
回想起来,我与郭布罗·润麒交往有八个年头了.北京人喜欢喊他"国舅爷",因为他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胞弟.可是他不喜欢这个称呼.也有人喊他"郭老",有些不伦不类,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姓郭呢,我直呼他"润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