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关于孙武与《孙子兵法》一书的关系,学界一致认同"司马迁肯定孙武著《孙子兵法》说",但是从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提供的线索仔细分析,却存在若干疑问,利用这一内证,结合司马迁的史料观、书法以及其传记原则等外证,可以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校勘方面主要依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不取各本参校,不出校勘记。因此,有一定局限性,讹误衍脱在所不免。本文专就衍、脱二类作一校勘举正,衍者删之,脱者补之。一,衍文:《五帝本纪》:西至于流沙。正义:济,渡也。《括地志》云:"居延海南,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是。"(1/1/12)按,"济,渡也"三字为衍文,《史记》正文无"济"字,无须解释。或许正义以"济渡也"解释"流沙",但"流沙"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学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道术为天下裂"之后,秦汉之际又伴随一统政权的出现重新呈现出回归一统的大趋势。太史公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文化学术脉搏,自觉地通过著述《史记》承担起整合分裂的文化学术的重任。《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说的"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就是对《史记》学术渊源和学术宗旨的简要概括——它表明《史记》有王官学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两大学术渊源,说明《史记》的学术宗旨是要将经  相似文献   

4.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而《太平御览·珍宝部》引作:"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伪辞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史记》中相当自信地认为应从《太平御览》。他说:"‘伪’上本无‘为’字。‘伪’即‘为’字也……后人误读‘伪’为‘诈伪’之‘伪’,故又加‘为’字,不知无其事而为之辞,即是诈伪,无庸更言伪也。"王念孙认为"‘伪’即‘为’",并举出了十八条书证。王念孙学问渊博,下笔审慎,但在"伪辞"还是"为伪辞"的问题上轻率了一些。他所提出的书证经过分析也可以一条条被驳倒。  相似文献   

5.
国学小知识     
渝丁 《出版视野》2010,(4):38-38
什么是正史? 正史是封建时代官方钦定为正宗的史籍,以各家对正史的注补校订之书为附庸。正史之名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至《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后世相沿不改。  相似文献   

6.
《括地志》残缺不全,王应麟早在《玉海》卷十五已言之,而具体何时残缺,王氏未言。清孙星衍序其辑本时说:"其书称述经传山川城冢,皆本古说,载六朝时地理书甚多,以此长于《元和郡县图志》,而在其先。隋唐志载《舆地志》、《永川山水记》诸书目,凡数十种,今惟《水经注》存,大氐亡于宋南渡时,《括地志》亦竟散佚,其残文时时见于传记所引……《玉海》所引多于《史记正义》者,其时据《史记》注善本,王应麟亦不见本书也。"贺次君在《括地志辑校》之前言中因袭孙星衍之说,也即《括地志》确实是亡于宋南渡时,不知是否作过考证。  相似文献   

7.
李息是汉武帝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传记附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仅有北击匈奴的简单介绍。本文遍考《史记》《汉书》,以及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梳理了李息的大致人生轨迹。重点考辨李息第二次北击匈奴的时间、卷入张汤事件的始末以及所担任的大行令之职。  相似文献   

8.
吴秉勋 《今传媒》2022,30(1):111-113
"软新闻"和"硬新闻"是现代新闻报导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这些词汇,但以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其在内容上即已出现了很多类似于今日"软新闻"的写法。司马迁认为其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是"通古今之变",从这个观点出发,汉代的史书笔法和现代的"软新闻"写作,确实出现很多可以互相参照之处,对于现代新闻工作者而言,也能借此以古鉴今,让新闻类型的写作能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齐人蒯通说韩信背汉自立,有:"常山王(张耳)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汉王"等数语。其中"奉项婴头而窜"一句,究竟作何诠释?迄今,众多之《史记》今注今译本及其它古文选本,无一例外地注为:"项婴,项王派往常山国的使者"(如: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二版;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或者译为:"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头逃跑,归顺了汉王"(如:  相似文献   

10.
人物传记,这里主要指文学传记,近几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人物传记,作为纪实文学的一种,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取决于它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就文体而言,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的“半诗半史”上。 何谓“半诗半史”?前人对此有所论列。 梅林在他所著的《马克思传》“序言”中说:“一切历史的著作同时是艺术和科学的,而且这尤其适用于传记。”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对司马迁的《史记》所作的评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博览群书,评注了不少古典书籍。金圣叹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并称为"六才子书",但最终只批注完成后两部,并选评了一些唐诗,"六个才子书,只批两个半",留下了"只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如何"的感叹。作为当时不登大雅之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在河南大学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大象出版社将"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知名教授王立群完整版的扛鼎之作《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大帝》隆重推出,并在9月25日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当日下午于河大明伦校区大礼堂前做精彩讲座。除了这本新作外,王立群教授集结了之前所出版的共计10册大作作为献给母校百年盛典的一份厚礼与广大校友和读者朋友见面。2007年,河南大学知名教授王立群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的第一个系列汉武帝,并出版了登上"百家讲坛"之后的第一本书:《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只出版了一个删节本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原著34万余字,读者见到的只有20万字左右,其中大量精华被删减,令广大读者和"群丝"引  相似文献   

13.
李理 《新闻前哨》2005,(1):41-42
《史记》其"实录"原则体现了我国古典史学的重要特点,而新闻传播理论中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所要坚守的第一要旨;《史记》太史公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①,与现代新闻评论的倾向性也具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从《史记》看新闻客观性与  相似文献   

14.
张际会 《军事记者》2011,(10):59-59
鲁迅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学文学两方面肯定了《史记》的地位价值。在一部史学著作中为后人保留了许多鲜活面孔,是《史记》一大特色,这得力于司马迁赢余历史人物的传神之笔。本文试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挑出"泣数行下"这一特写镜头,  相似文献   

15.
两千年前《史记》的《秦始皇本记》和《蒙恬列传》中曾二度出现"隐宫",此后的注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发掘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又两次出现"隐官",1987年袁仲一先生把秦始皇陵兵马佣坑、秦都咸阳遗址、阿房宫遗址等地陆续发现的陶佣、陶马、砖瓦上的文字集为《秦代陶文》,其中收录带"宫某"  相似文献   

16.
笔者日前查阅文献,新发现蔡元培先生的一篇序文,该序文为《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998年版)所未收录,《蔡元培年谱长编》(高平叔撰著)和《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孙常炜编著)也未提及。兹迻录于下,并略作探讨:《时间经济法》序[1]1"时哉勿可失","时乎时乎不再来",吾国爱时之格言如此类者,不胜偻举矣;而吾国人乃特以不爱时著名于世界,应酬也、消遣也,耗时间于无用之地者,不知几何人,其或朝夕力行,每日在八时以上,且无所谓休息日者,宜若可以纠浪费时间者之失;而核其效率,乃远不及他国人八时以下之工作。何也?不知  相似文献   

17.
《史记菁华录》在众多《史记》选本中影响较大。然是书的编者"苧田氏"的姓氏字号,至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因袭成说,或径题姚祖恩,或另造"姚苧田"之名,沿袭至今。姚祖恩一生刻书甚多,然其只是刊刻过《史记菁华录》,并非此书的编著者。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档案工作者。司马迁编写《史记》采用了大量的档案史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档案的利用,就没有《史记》的完成,更没有《史记》对后世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司马迁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编研等各个环节,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古代传记文,对于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有丰富多采经历的人物,多详载其一生主要事迹,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汉书》中的《苏武传》、《霍光传》,等等。 另有许多优秀的短篇传记,着重记述传主最为突出的一件事。其主要写作特点是:一篇一事,不蔓  相似文献   

20.
吴缜撰《新唐书纠谬》(以下简称《纠谬》)稽评欧阳修、宋祁所修《新唐书》诸多失误,历来褒贬不一。吴缜,字廷珍,四川成都人,《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不可详考,仅知他"以世科官左朝仪大夫,知邛、蜀、洋、万四州。"生平力学,博通古今,尤以考史见长,"多求前史谬误而参订之,然未尝示人",可惜这些成果大多未能流传下来。传世之作,仅有《纠谬》、《五代史记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