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 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诸多学者着重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 而忽视其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如果能将《溪山琴况》中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与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结合起来, 将对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恶魔主义者”之称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耽美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其艰辛而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造就了诸如《麒麟》、《刺青》、《春琴抄》、《细雪》等一部又一部广为传颂的佳作。其创作内容也从初期描写施虐与受虐转向中后期描写日本古典美与传统文化的方向上来。曾被搬上日本荧屏的《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篇作品进行了分析,或从写作技巧,或从日本人的颓废意识等。本文则通过对主人公———春琴和佐助的分析,浅析作者为我们勾勒的现实世界中难以被发现或者难以被认可的美。此外,本文还将结合谷崎润一郎本人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经历,试图全方位了解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形成背景,并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了解以谷崎润一郎为代表的日本耽美派艺术至上主义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溪山琴况》为明末吴派民间琴师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琴乐表演理论的重要美学专著,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溪山琴况》与《乐记》、《声无哀乐论》堪称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三部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论著。  相似文献   

4.
巴金先生的《春》第四节中写有下面两段话:淑贞经这一劝,心里轻松多了。她觉得琴说的话都有道理,而且单是听见琴的温和、亲切的声音就足以减轻她心上的悲哀的重压,同时增加她对琴的信赖。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搅乱她的心,她仰起脸去看琴,一面说:"但是妈不许我以后再进书房读书……"琴不等她说完,就接口说道:"那也不要紧。横竖在书房里跟着那个冬烘先生读书也得不到什么有益的知识。你高兴读书,你二哥、二姐和我,我们都可以教你。这比在书房里读《女  相似文献   

5.
琴在周人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周人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琴用途颇多,体现在礼仪方面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用于相处之礼,将琴作为交际工具;二是用于敬神之礼,将琴作为祭祀用具。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探讨苏轼《杂书琴事》中的琴学观点,揭示其中体现的琴学思想对后世文人琴思想形成和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方申法 《学语文》2002,(3):13-13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像。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激发了人物情感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享誉文坛的广西籍小说家何诹,其作品《碎琴楼》曾被誉为古典写情小说的绝唱,"挽近文言长篇之眉目"。《碎琴楼》的艺术眼光多聚焦于《红楼梦》,无论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还是叙述方式和艺术风格,《碎琴楼》对《红楼梦》的参照都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碎琴楼》就是民初的一支《红楼梦》短曲。  相似文献   

10.
《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两部"叫好不叫座"中国小成本艺术电影又一次上演了"爱比死更冷"的悲喜剧。两部电影切近"底层"风格特异,揉正剧与喜剧、再现与表现为一体,充满"二元对立"的关系,共同演绎了现代化中国荒腔走板式的"荒诞"与"疯狂"。《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相继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现有电影严重同质化的有力抵抗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琴赋》是嵇康集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于一身而创作出的佳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皆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变汉体之旧”,在很大程度上脱出了前人同类赋之窠臼,更使其成为传世杰作.而成就《琴赋》诸多“闪光点”的原因,多认为在于嵇康的思想、性格和富有自然色彩的音乐理论;其实,归根结底,是在于魏晋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撷取琴歌艺术这一重要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形式,以琴歌《阳关三叠》为例做了存谱情况的梳理,明确了古今传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传播过程分析的意义。结合对经典古曲《阳关三叠》艺术特质的分析,发掘琴歌艺术形式的艺术独创性,意在提醒歌者关注对艺术形态深刻分析和理解的重要意义,从而便于在琴歌的演唱过程中依据其艺术特质把握依声吟诵的要旨,体认著辞与器乐间意境的相和。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朱自清的《春》和许地山的《春底林野》是中国现代散文中描写春天的精品,几成绝唱。在通常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但《春底林野》更适合于供读者鉴赏,尤其是上了年纪饱经世事的读者;而《春》更容易成为一种写作的楷模和范本,百读不厌。我们每次读《春》都会有一些新收获。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中国音乐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和音乐表演理论。古人对琴的描述则有"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之说,它因为长期在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溪山琴况》的解读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音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15.
王迪是我国著名的古琴家、民族音乐学家。《弦歌雅韵》一书收录了她整理定谱的100首琴歌,此书对促进琴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对该书中收录的琴歌的表现内容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6.
邓牧是宋元之际的一位很有特色的思想家,自号“三教外人”,以示他不列入任何正宗的行列,他对封建君主专制作出了猛烈的批判,后世称其为“异端”思想家。邓牧所著诗文不多,《伯牙琴》是一部具有思想性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邓牧的交游、人生观、政治观、文学观念,故据此初步考证了邓牧的生平与交游,并对其代表作《伯牙琴》作出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篇文章笔者从几对对比性的美学思想入手,从而分析《溪山琴况》中所包含的部分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认为高罗佩的《琴道》中关于清代国人对古琴的兴趣日益减退、职业琴师依靠授琴来维持生计的观点有失偏颇。考证清代地方志等史料,发现清代琴人生存状况并非如同高罗佩所说的“地位一落千丈”;相反,古琴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推动下得以普及,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儒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0,(2):69-74
顾梅羹,辽宁音乐家协会古琴研究会会长,东北地区高等音乐院校古琴教育界专业第一位教授,其琴艺、琴学与琴道享誉中外,中国古琴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琴学备要》是凝聚琴艺、琴学与琴道等诸元素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现代古琴教育史上最规范的古琴教科书。本文试以顾梅羹先生的琴学思想为核心考察其对辽宁省古琴文化史的影响;探讨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之一的古琴文化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成为文化强省强国、文化兴省兴国的助推元素。  相似文献   

20.
古琴艺术十分重视取音、指法,它们在古琴琴论(如《溪山琴况》)中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论,而是具有审美本体论地位。对琴"音"本身的珍视是与古琴(乃至其他中国艺术)高度重视琴材本身审美价值特性的观念密切联系,这种观念在《考工记》中被称作"材美",它深刻地贯注在古琴审美活动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