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分析能力差,他们在解数学应用题时,不能很好地审题,常常孤立地片面地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有些儿童看到题目中有“一共”,就用加法;有“剩下”,就用“减法”;有“倍数”词语,就用乘法,以致做错了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能够正确地解答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能列式算出得数,注明单位名称,口述答案。在老师帮助下能讲清题目的意思,分析解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式题。二、应用题的思维训练: 1、用划线法表示条件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的推理     
程鹏 《数学小灵通》2005,(4):33-34,29
三、数的增减1.解题注意点(1)首先观察数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2)若数在增加,则先考虑用加法或乘法来处理,若减少就先考虑用减法或除法来处理; (3)有些数的变化也可能同时用加法、除法或减法、乘法。2.举例  相似文献   

4.
生命法则     
有一本书中这样写道:人生就是数学法则,生命时间用减法计算,钱财功名用加法计算。人的一生不过三万来天,活一天少一天,这是减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钱财功名会一天天增加,这是加法。有一天当这两条轨迹交叉时,生命的符号就出现了零,零乘以人生的任何功名利禄,结果都是零。  相似文献   

5.
20以内退位减法,从理论上讲有三种计算方法:“想加法,算减法”、“破十减”、“连减法”。三种计算方法各有利弊。“想加法,算减法”思路简单;但在计算时,有些学生往往想不出相应的加法,出现思维受阻现象,影响了计算的正确与速度。“破十减”规律容易掌握,算题的速度较快,但学生往往只用十减去减数,错误率较高。“连减法”符合减法本身的逻辑,始终是减法运算,但连减法把减数分成几和几,计算速度较慢。有的老师以为把这三种计算方法都教给学生就可万无一失。殊不知,由于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方法一多,就会相互干扰。影响计算的正确率。我以为在教学中选用其中一种方法为好。  相似文献   

6.
穿行在算理与算法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两个不同的术语,有其不同的内涵。算理是计算的道理,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列式的依据,即某一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而不能用减法,这是根据所求问题与条件的关系确定的。如表示两部分的数量合在一起,需要用加法计算,而表示总数量中去掉一部分,则用减法计算。正因为有这些依据,从而构成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二是运算的依据,即每一步的运算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如“34+5”,为什么“5”一定要与“4”相加,这是数字符号所含的意义不同。算法是具体的计算方法。如计算“34+5”,先要列出竖式,然后个位对齐进行计算。算理与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计算的基础,后者是计算的概括,两者呈现出胶着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挖掘新教材中蕴涵化归思想的内容 有化归数学思想意识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能挖掘出大量的运用化归法解题的例题、习题、实践操作题……比如,在基本的四则运算中,减法可以化归为已学过的加法来进行运算.“13-7=?”想7加几得13,7加6得13,所以“13-7=6”,显然这是运用加法来计算减法,即做减法想加法.再比如做应用题时,可以把复合应用题化归为简单应用题来解答.例如:  相似文献   

8.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 20以内进位加法和理解加减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两位数及多位数减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学本单元时,应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突出重点,适当开放   1.突出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只是相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而言的,教材没有表示出“退位”的含义,也没有出现退位的标记,是在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算,即“做减法想加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就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9.
学习要讲究方法。要学会,更要会学。关于学习方法,我想起了华罗庚院士的形象比喻: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指知识的摄取和积累过程,是加法;由厚到薄是指知识的提炼和升华过程,是减法。在学习中,要会加、会减,减法比加法更难、更重要。学习中还要会问、会用。做学问,就要既学又问,问是学习的一把钥匙。学和用要结合,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用是学的继续、检验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多种计算方法,有助于拓宽思维、发展智力。这里向同学们介绍几种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一、做减法时想加法做退位减法时,利用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关系,逆向思考,采用加法来计算。例计算12-8=□,先想:8+□=12,因为8+4=12,所以12-8=4。要掌握这种算法,一定要熟练进位加法,不然,加法想错了,减法也跟着错。二、用“破+法”计算做退位减法时,因个位不够减,可先从10里面减,剩几再和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起来。例计算14-8=□个位4减8不够减,先用10减8剩2,用剩下的2再加个位上的4得6,…  相似文献   

11.
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以及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是安排在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为了使退位减法的规律更突出,按照先讲十几减9再讲十几减8……的顺序编排。教材中采取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利用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用加法来算。如:11-9=2∵9加2得11,∴11减9得2。通过备课及教学,我体会到,要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用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从而能正确、迅速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以及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落脚点应放在加、减法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2.
教学文摘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 如用文字来定义什么是加法或减法,一年级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虽然教材也设计了几幅图画来说明加、减法的意义,但是单纯地按图意进行讲解,就不如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摆弄小棒,圆片等实物,直接地感知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要用加法计算,而从一个数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即使他们暂时还不能用语言来概括加、减法的意义,但是对加、减法的意义已有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以内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1997年苏教版教材是用“做减法想加法”这一教学思路贯穿于整个教材,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2002年苏课标教材增加了“破十法”来解决退位减法。对于这一改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教材从还原论到系统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应该站在最高的理论基础之上。在教学进位加法过程中体现了“凑十法”这一教学观点,教学退位减11-9,苏教版教材让学生去想9 ()=11,把退位减法还原到做进位加法上,教材体现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6道退位减被机械地还原到35道进位加,这是典型的还原论。新的苏教版新课标教材把进位加法看做系统,利用“凑十法”进行教学,无疑学生会在头脑中把加减法建立成一个有序的知识架,“破十法”可以解决因为忘记加法而不会计算减法的局面,笔者用这两种算法对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学“破十法”的班级有70%会独立做32-9,学“做减法想加法”的班级只有50%能独立做32-9。可见“破十法”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是大有益处的,苏教版教材的改变也是编者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二、教师是教材的挖掘者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剧本”,不同教师对于同一个“剧本”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想办法...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抄错数字;不是写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除法;有时还会出现无法理解的错误,如此等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下面就从学生的心理角度作一粗浅的归纳。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即正加逆减、正乘逆除,正减逆加,正除逆乘。“逆推法”是根据题意原路返回,运算互逆的逆向列式、顺向计算的解题方法。若用正推法即从正面入手解题较繁琐时,用逆推法来解,就显得十分简便快捷,现举例如下:例1一位老师他现在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16,然后除以2,最后加上8,结果等于38,这位老师今年多少岁?解:[2(38-8) 16]÷2=38(岁)答:这位老师今年38岁。例2一辆汽车,第一趟开出,用去油箱中25%的油,第二趟开出,又用去剩下油的20%,这时知道油箱中还余油6升,求油箱中原来有油多少升?解:6÷(1-20%…  相似文献   

16.
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写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将加法当成减法等错误。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并积极地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7.
1.2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尽管第二册已学到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为了检查学生20以内口算的熟练程度,建议再复习一下加法表和减法表。教师可以让学生顺次说出得数是11、12、13、14、……的加法并作板书。即: 进位加法表  相似文献   

18.
此过程中,需要理解题意,根据题意抽象出数量间的关系,然后列出算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因此难于理解题目中抽象的书面语言,容易产生乱套瞎猜解题方法的现象.如加法和乘法叙述中的关键性词语相同,所提的问题往往是“一共是多少?”一些学生难于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又如“求比一个数多几”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对此,学生常常望文生义,作出了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判断.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解答应用题,可根据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三种数学语言,即图象  相似文献   

19.
<正>在解答有关求"和向量"的最值问题时,如果运用常规思路,直接采用向量的加法来解题,常常会走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根据已知条件,只要把向量的"加法"巧妙转化为向量的"减法",那么解题思路便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了.  相似文献   

20.
过去教“比多”“比少”这部分应用题时,讲后给学生总结出两句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让学生记熟背会就放心了。结果呢,不少学生片面理解为: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计算。尤其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然后再求两个数的“和”的两步应用题时,错误率竟达70%。问题出在那些以间接方式叙述的应用题上。如:(例一)学校养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5只,白兔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