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向近代化方向的转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在择要描述徐光启科学方法和阐释其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力于通过比较中西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体系的对话,来深入研究徐光启科学实践及思想在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与利玛窦第一次在南京晤面。年届不惑的徐光启此后与这位远道而来的西洋人由相识而相交、而相慕。熟读“圣贤书”的徐光启从博学通达的西洋人那里有了新发现,那些科学知识使他着迷般地要学到手,于是恭恭敬敬地师事利玛窦,颇多创获,在中国中晚期的明王朝,在黑暗昏聩的时代,不啻为一枝烛光,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文题中所记“超前”者,盖在有明一代,徐光启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实践上都是“超前”的;所谓“寂寞”者,盖光启所作所述,时人响应者殊寥寥,且晚景颇为凄凉。此文分三小题:(一)徐光启与利玛窦,略述其从习先进科学之精神;(二)徐光启的《辩学章疏》,略述其皈依西教之由;(三)同一时代的不同命运,略与同时代的英国实验哲学家培根相较。  相似文献   

3.
郑振捷 《科教文汇》2008,(24):224-225
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在这场运动中产生并成为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打破了当时以“神”为中心的神学世界观,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早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却也明显带有“神”的印记,具有两面性,这在早期人文主义者身上得到了体现。本文将重点以《神曲》为例来分析这种两面性,以探讨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轨迹及特性。  相似文献   

4.
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以科技实践为基础,以自然为认识的独立对象,进行自觉理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萌芽,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可能方向.墨家科学的兴衰对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缺乏实验手段去验证其普遍性.墨家科学为中国古代社会开辟了一条可能走向近代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选择墨家令中国古代社会失去了一次可能发展近代科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科学的理性基础。在君主专制的体制和儒道互补的思想背景下发展的中国科学技术,在秦汉时期形成自己的诸学科范式,其后经历了南北朝、北宋和晚明三次高峰期,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开始落伍。北宋以来沿着自己传统的科学近代化趋势,由于"靖康之变"、"甲申鼎革"和"虎门销烟"相继三次挫折而泯灭,最终通过移植西学而融入世界科学体系。在人类文明的广泛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国科学的传播以及它作为中华文明接受外来文明的基础之一而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荒政"是指政府的赈灾救荒政策。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阐释其荒政思想。本文从徐光启个人成长经历出发,结合明末自然社会状况,考察徐光启荒政思想的成因,探讨其防灾备灾思想、赈灾思想。徐光启的理想与现实间有着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问题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库恩的科学范式论来看 ,以元气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是构成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基本思想内核 ,它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中共同的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然而 ,由这种基本思想内核演进而成的中国传统科学范式 ,既有其合理性 ,也有其局限性 :合理性在于有利于中国传统科学的积累性和渐进性的发展 ;局限性在于从范式的原型遗传和原型控制方面否定了中国传统科学变革为近代科学的内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段永辉 《科教文汇》2008,(32):207-208
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包涵人民主权、国家主权及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平等的思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抗争教训、各类社团媒介的发展、人民主权国家主权观念由西方的传入等因素交互作用下,最终,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晚清兴起。  相似文献   

9.
肖星 《科教文汇》2012,(15):194-195
近代以来中国有三种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交织在一起,分别是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由传统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到近代工商业社会。伴随着这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也有了相应的变革和发展,可以说社会转型与科学技术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对近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视。创造二十世纪科学的中国,这是陶行知科技进步思想的最终目标。为此,他认为要实现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必须从整合传统文化、注重科学伦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三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