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晚明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点。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晚明学人倡言实学,注重实政,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徐光启为例,探讨晚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内涵,并揭示科学思想的转变对于中国近代科学转型取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荒政"是指政府的赈灾救荒政策。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阐释其荒政思想。本文从徐光启个人成长经历出发,结合明末自然社会状况,考察徐光启荒政思想的成因,探讨其防灾备灾思想、赈灾思想。徐光启的理想与现实间有着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里都包含着对中国逻辑的论述,或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逻辑思想,或将中国逻辑作为中国科学史的内容之一。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中国古代科学所包含的逻辑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逻辑分析。这些研究者与中国哲学史家、逻辑史家的研究有着一个共同的困惑:如果说逻辑是普遍的,并且逻辑的作用是思想的论证工具,那么,中国古代思想有没有论证工具?广义论证观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提供了一个逻辑学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与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1)中国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不知道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2)没有真正搞清楚科学是一种文化,与人们的哲学思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想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首先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而要想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就必须解放我们的思想,让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5.
崔正  李东 《科教文汇》2008,(36):5-6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从多方面刺激和鼓舞了中国科学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者是科研人员,而今在被经济浪潮席卷的科技领域,科研人员该如何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如何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家科学思想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徐光启与利玛窦第一次在南京晤面。年届不惑的徐光启此后与这位远道而来的西洋人由相识而相交、而相慕。熟读“圣贤书”的徐光启从博学通达的西洋人那里有了新发现,那些科学知识使他着迷般地要学到手,于是恭恭敬敬地师事利玛窦,颇多创获,在中国中晚期的明王朝,在黑暗昏聩的时代,不啻为一枝烛光,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文题中所记“超前”者,盖在有明一代,徐光启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实践上都是“超前”的;所谓“寂寞”者,盖光启所作所述,时人响应者殊寥寥,且晚景颇为凄凉。此文分三小题:(一)徐光启与利玛窦,略述其从习先进科学之精神;(二)徐光启的《辩学章疏》,略述其皈依西教之由;(三)同一时代的不同命运,略与同时代的英国实验哲学家培根相较。  相似文献   

7.
科学学在中国前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科学学在中国体制化前的有关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提出对中国科学发展途径看法的代表人物以及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等对科学的组织推动作用,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对科学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五行阴阳与气论——中国古代科技的起源与三大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生活中,阴阳、五行往往被视为封建迷信、伪科学,与占卜、算命相联系。其实阴阳、五行对中国古代科学贡献巨大,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阴阳、五行十分推崇,他说:“中国人科学思想包含着宇宙两种基本力量或原理,即阴和阳。”  相似文献   

9.
孙小淳(以下简称孙):王院士,我知道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思维有很多深入的思考。我想问您的问题是,科学思维在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中是不是有不同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什么科学;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中什么都有,什么都包括。  相似文献   

10.
马晓彤 《科学学研究》2006,24(6):817-822
针对“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论述广义与狭义两种科学观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及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对科学事业和人类理性的影响。从积极挖掘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促进科学新发展的角度,指出宜倡导广义科学观,并肯定中国古代科学的实际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降,传统中国社会遭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士绅社会身份群体的组成成分和角色发生了变化。至洋务运动时期,以徐寿为代表的新兴知识职业群体运用西方科技发挥社会功能,并因此取得"科学士绅"社会身份群体成员资格。这一社会身份群体的形成同时也是西方科技在传统中国社会的体制化发展开端。"科学士绅"亲身实践科技以整合社会、领导公共事务,西方科技由此借道于中国传统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乃至社会体制,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对社会成员具有规制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Historians of science in modern China have tried to challenge misconceptions that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were slow to master science or, worse, that they missed the point of science altogether. In so doing, we have often put aside basic questions-like why Chinese were interested in modern sc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or how they found modern science useful for their own purposes-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qu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work in China. But overlooking these underlying issues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myth of science as an obvious and inevitable step in development; it also limits the relevance of the Chinese case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ore broadly. If, instead, the spread of science is reconceptualized as a problem of desire and utility, the Chinese example may suggest interesting new avenues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cross geographic and disciplinary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of science, we must make clea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ety. Although a consensus on this has reached among scholars and even the public, an explicit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related studies on science and society is so far unavailable.In light of the outlook of cultural evolutionism,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n analytic framework, on which an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is mad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principal conclusion obtained from the discussion is: Without a system of modern democracy,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science prosper and without a modern market system,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out of the question. Similarly, without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get an equal foothold among the other nations in today's world.  相似文献   

14.
张九辰 《科学学研究》2003,21(6):596-602
本文研究了中国近代地质学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系统中的建制化过程和特点,并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分析近代科学在学术机构中的成长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机制和它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鲜明的自然、整体、发展与有机等特性,对现代科学的借镜极为清晰锐利。文章仅从“道”与宇宙的生成演化观、“机”与生成演化的动力观、“熵”与积极有为的科学观以及“和”与科学的开放包容观等四个方面进行挖掘与分析,力图拳证中国哲学的现代科学借镜于一斑。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世界》是中华自然科学社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的科普期刊,是中国近代科技传播的重要媒介。《科学世界》以广博的内容,新颖的材料,丰富多样的体裁,传播了大量科技信息,在中国科技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论述了《科学世界》的发展历程、办刊宗旨与内容特色,揭示了该刊在中国近代科技知识的介绍与普及,国民科学化运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化学教育家、科学史家张资珙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基础和相关工作后,分析他从科学思想史进路和实证主义编史学进路于中国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从而说明西方科学史研究理论亦能成功应用于中国科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磊  周琳 《科学学研究》2003,21(2):117-121
“科技进步”不仅表现为成果的积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导致自身性质的变化 ,科技也不例外 ,我们对科技的一般的看法应该有相应的更新。本文考察了科技活动由个人的、认识论型的活动变成国家的、生产力型的活动的过程 ,并从这种变化中引出新科技观的探讨 ,对现代科技的性质 ,特别是它的多重主体性、宏观协同性等方面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与科技社团发展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郗永勤  陈鑫峰 《学会》2009,(6):9-13
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不同角度指出我国政府现有科技管理职能的不足,阐明了大力发展科技社团的必要性。同时明确了我国科技社团应承担的从政府部门转移出来的职能,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政府今后如何更好地发展科技社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基金对社会科学研究作用的统计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乃瑄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5):462-464,527
通过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统计分析,从基金论文数、基金论文的学科分布、基金论文的地区分布、基金资助的效果等几方面对科学基金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社会科学基金论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