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常常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而学生则参与教学活动少 ,学习兴趣低下 ,学习积极性不高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实践表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要开发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素质 ,必须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创造 ,让学生去探索问题 ,发现知识 ,掌握知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是自觉的 ,理解最深刻 ,掌握最牢固。我们常对学生说 :“学习是你们自己的事。”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  相似文献   

2.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问题可以是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当我与学生们共同欣赏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了秋天的充满生机和收获后,看着学生一张张情绪高涨、意犹未尽的脸庞,我拉起身旁的一位小女孩说:“来,老师也带你们去秋游。”学生们拉起了小手,跟随着我唱起了《郊游》。我适时用动情的话语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郊外,面对着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你们最想干什么呢?”喜悦飞扬在学生的脸上。大家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在青青的草…  相似文献   

4.
“学了做”与“做中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学了做”是通过教师的教达到学生的学,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做,它是把学生看成了解题的工具,放在完全被动的位置。而“做中学”是让学生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究问题,它是把学生放在主动的位置,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悟知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了做”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做中学”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理解基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让学生想说就说;放手让学生去做,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6.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等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商榷.1.生活情境——激情引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导入很重要,教师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先提问“:小朋友,你们早上是几点钟起床的,是谁叫你们起床的呢?”学生回“答是爸爸妈妈”后,教师接着说“: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还要每天早起叫你们起床,那你们愿不愿意做个好孩子,体谅你们的父母,学会怎样认识钟表,以后不用他们叫,你们自己起床呢?”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都很认真地投入学习,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一、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快乐的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兴趣。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4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设计了“游公园”的游戏。上课开始,老师说:“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游公园吗?”孩子都兴奋地说:“喜欢!”“好!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公园可爱的动物,有的动物——熊猫还是我们的国宝呢!”  相似文献   

9.
一、启发引导,自主探索规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思维密切相关,不是让学生仔细地吸收教材或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通过观察、实验、模仿等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纳,逐步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如一年级学生学习“8加几”前,一位教师出示一道“9 3”的复习题,让学生说说怎么想, 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凑十法”。接着出示新授课“8 4”,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做一做吗?教师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李玲 《山东教育》2010,(6):48-48
数学大师陈省身要求教师们要让孩子觉得“数学好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课前 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前,我都寻找恰当的时机,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充分体验这部分知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路培琦老师曾说:“能不能把教师的讲砍掉一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去实验,去描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德国福尔克曼教授也曾指出:在学习中,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然而,现实是有许多教师仍在扮演“过滤器”的角色。当一节课从教师喋喋不休中结束时,教师很累,下面的“小听众”也可“松”一下了,但教师起了“主讲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常识大纲前言中写道:“小学常识课是一门学生积极探索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如果教师不是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2.
林志河 《成才之路》2014,(12):54-55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我国教育家陈鹤琴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则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必要性,更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教师要积极营造素质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趣味中学,  相似文献   

13.
大好春光,有什么理由不带着孩子们去放风筝呢?当我把这个决定宣布给孩子们的时候,大家顿时乐开了花。我明知故问:“听到这个消息,你们很高兴,是吗?”“很高兴!”几乎是异口同声的。“怎样高兴呢?”我继续问。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我说:“你们愿意让我享受你们的高兴吗?”大家说:“愿意。”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只是教师、向学生“授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样教学数学呢?一、“做数学”,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课堂应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一方面,学生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通过亲身…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愿意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生活,把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慧眼”,让他们发现数学的趣味性,热爱数学,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女孩子喜欢看小说,喜欢写诗,喜欢语文,但就是不喜欢学数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新换了数学老师,是一位活泼的男老师。老师喜欢讲笑话和故事,他常说一句话:“孩子们,你们累不累?老师有点累了,给你们讲个故事吧,讲完故事,学习就更轻松了。好吗?”同学们会欢快地笑着说:“对,对,太好了。”老师讲完后,同学们会抢着讲,老师兴致勃勃地听。在恰当的时机,老师会说:“好了,孩子们,没来得及讲的让我们下次分享吧,下次有更精彩的。现在继续学习,看谁学得又快又好。”同学们会马上翻开书本,投入到学习中来。小女孩开始喜欢上了数学课,她发现原来数学…  相似文献   

17.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生真能“创造”数学(或“再创造”)吗?笔者有幸在福州听了连城县吴声季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体验到他是如何通过活动实现数学“再创造”的。课堂片段实录如下:师:(投影出车轮、硬币等)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们是什么图形?生:圆形。师:你们想知道圆形的知识吗?(生答后板书“圆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学习,乐意…  相似文献   

18.
秋天来了,幼儿园左邻的果园里硕果累累:苹果、石榴、山植,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大的、小的,都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味,孩子们总是禁不住诱惑跑过去瞧瞧。见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想何不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和水果结合起来呢?于是,我设计了以“水果”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果园里有多少种果树数学活动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我以神秘的口吻说:“想不想到果园里去?“”想!”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把孩子们带到果园后说:“你们找找果园里有多少种果树。”孩子们高兴地找了起来,一会就回到我的身边。晓宇说“:有4…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设计”是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状态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的效果,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三个特点,遵循三个原则和掌握两种途径。一、注意三个特点l.问题要“生活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们去郊游”这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时,郊游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而且学生对郊游非常感兴趣,围绕这一事例,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了设计租车、乘车、买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