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对工作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对工作的质量如何,与出版物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校对,应该是每个期刊出版工作者时刻关心和探索的课题。期刊出版部门一般人手紧张,工作量固定,编校合一不失为有益的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编校合一在科学性、合理性上不及编校分工,加之编校合一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和校对两种角色之间频  相似文献   

2.
对于期刊来说,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确保期刊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作者对期刊的评判,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性问题。编校质量对于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编校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作者投稿阶段、内容录入和排版阶段、编辑阶段和校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辑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提升期刊质量展开论述,分析了影响编校质量内容的因素,并且针对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出版单位需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培养一批专业的期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期刊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牢记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为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履行个人岗位责任。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的编校分工方式,由于期刊类型、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员配备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即“编校合一”、“编校分设”、“编校统分结合”。编校合一方式为:不设专门校对人员,由专栏编辑分专栏校对,即谁编辑的谁校对。编校分设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其他编辑均不参与校对。编校统分结合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校完后再由各专栏编辑分别复校自己所编辑的版页。这里所说的校对是指核红前的清样校对,不包括毛样校对。下面谈几点对这几种编校…  相似文献   

4.
编校自古是一家,并集于一身。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促使编校分了家,形成了两门独立的学问。在出版活动中,编校从不同的角度承担着把好质量关的任务,共同达到保证出版物质量的目的。 在出版工作这个大家庭中,校对和编辑这两个方面虽然分工不同,但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可谓是同源——分流——同归。 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 校对和编辑,在工作中分工又合作,相辅相成,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一对孪生兄弟。在出版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董子源 《出版与印刷》2015,(2):12-13,23
科技类学术期刊作为承载科技成果传播的最主要平台,编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期刊在业内的声誉。在数字化时代,鉴于绝大多数原稿均为电子文件,出版物的编辑环节前移,编辑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对文章真实性和事实性内容的处理上;与之相应的,后续校对环节的工作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校对环节更多是在做“校是非”的工作,而不再是以“校异同”为工作重点。由此可见,在数字化技术与出版行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编校质量的控制势必产生一些全新的变化。本文将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笔者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日益提高,激光照排系统逐步取代了铅字排版,我国出版物的生产过程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一切确实给出版物的作者、编辑、印制者和读者带来诸多的方便和快捷。当我国出版行业迎接“电脑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场校对工作的深刻危机也正在一天天向我们逼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文录入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作者已经采取了磁盘投稿方式,原稿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成为出版界的热点问题。编辑是否可以代替校对,是否可以重新回到编校合一的时代?现代校对是编、校分工后出版物生产环节中的一道独立程序…  相似文献   

7.
目前出版社和报刊社的编校体制不大一样,多数设有专门的校对机构,配了专业校对人员,实行编校岗位分开;有些不设专门校对机构,编校岗位不分,校样来了,编辑、校对一起校,这也许是编校合一的一种形式;有的则不配专业校对人员。作法不同,说明看法不同。开展关于编校合一的讨论,提供一个交换意见的园地,总结经验教训,比较利弊得失,对于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出版工作》发表的周振甫、王攸两位老前辈谈编校合一的文  相似文献   

8.
编辑和校对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两个紧密相关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编校体制改革中,编校合一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编辑校对的分离,是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而形成的。现在说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正确认识并实施编校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海 《编辑学报》2012,24(6):576-577
针对综合性科技期刊采用"编校合一"时容易出现"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一人包揽"的现象,认为其一定程度上源于对编校合一的认识不足。指出编校合一时进行互校是现代校对基本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连续统计26期刊物第二次校对和第三次校对过程中万分之差错数据.分析并整理该数据建立一个编辑校对质量控制模型,即X-R校审质量控制图,利用该模型对以后编辑校对差错进行检验,判定编校过程是否处在控制之中,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编辑媒体质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曾说过,如果把保障图书质量比作阻击战,那么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编辑把守,他们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第二道防线由校对人员把守,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莉 《现代出版》2014,(4):37-38
正在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出版社都实行编校合一,没有设立专门的校对机构,也没有配备专门的校对人员,编辑和校对的任务都压在编辑的肩上。按规定,要保证图书编校质量,必须安排不同的校对人员完成三校;而仅仅依靠本部门或本社内部的编辑力量,不可能每本书都能顺利完成三个校次。为解决这个难题,建立一支有效的、适合本社需要的外校队伍显得十分必要。一、外校队伍的优势分析外校源于补充专业校对的不足,但并非是专业校对的暂时替代,而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校对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提高科技论文编校质量探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针对许多科技编辑既做编辑,又做校对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提高编校质量的方法--层层筛错法,指出编辑按先内容,后格式划分层次,校对按照校次划分层次,各层次侧重不同项目,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实行了电脑操作,无原稿可做比较(即使有原稿,也只能参照比较),报纸校对工作不再以传统的"校异同"运作方式为主,而是以在新技术条件下实施"校是非"的校对方式为主.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校对,而是应强化校对工作,全面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由专一校对向校对编辑或校审方向发展.在提升和扩大校对功能基础上实行"编校合作",形成更密切的"编校合力",是报纸校对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自身的体会和观察,将电脑操作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主要差错作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5.
编校工作中"宏观"与"微观"的思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出版、印刷技术的革新,当今大多数图书、杂志的出版都趋向于采用"编校合一"的体制.相对于传统的"编校分离",在"编校合一"形势下,已经淡化了编辑和校对的区别,编校人员无论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还是在稿件的"三校一读"过程中,都需要用审稿的眼光审视手中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多技术手段联合使用: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飞鸣 《编辑学报》2007,19(2):108-110
介绍在期刊编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经验,包括纸质原稿与电子原稿相结合、多种软件联合使用、编辑人员与技术人员相结合、机校与人工校对相结合.探讨编校对象不同时的具体编辑方法.认为只有联合使用多种新技术及传统方法,才能有效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7.
医学期刊校对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科技期刊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评价其质量的主要指标。“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明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字词之差有时会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校对工作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因编校失误而造成“谬种流传”,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①校对不但要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校正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即校异同,还要积极地去发现和纠正作者、编者在处理文稿中的错误,即校是非。校对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的重要条件。我社在期刊的编校工作实践中,从编校统一到编校分开,再到现在的把编校的分与合的有机统一,使差错率降到低于0.5/10000,提高了期刊编校质量,增加了期刊竞争力。一、校对工作的发展1.编校合一的尝试医学期刊的编辑担任校对工作,其优势在于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对原稿能融会贯通、领悟真谛,做到总体把握,校对时可以随时发现原稿自身的漏洞、不足和疑点,及时地与作者沟通并可随时对其进行修改,保证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但是编辑在阅读方式上“线性阅读”,往往不易察觉文字、标点、符号等细小的差异;在阅读心态上“自我欣赏...  相似文献   

18.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19.
人机结合提高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中国编辑》2004,(4):89-91
长期以来,科技图书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图书出版的难题。实践证明,只有在人机结合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作者、编辑和校对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把关,才能构成科技图书的质量保障体系。人机结合的编校流程见第91页图。  相似文献   

20.
浅论编校角色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校关系是近年来出版界谈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因为编校合一也好,编校分离也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质量的优劣,因而它不是单纯的出版分工问题。编校关系的分与离,根本上是由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在目前出版条件下,校对校审功能不断强化,编辑策划功能不断加强,编校关系已不能适应出版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进行编校职能的融合与重组势在必行。一、编辑策划功能日益加强“编校合一”作为编校角色分工的一种形式在许多出版单位曾被使用,但它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所谓“编校合一”是说编辑兼编校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