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颁布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声讨,蔡锷等人参与的护国运动最终使袁世凯的帝制梦破灭。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常德县龙潭庵中学杨明森问) 答:袁世凯称“中华帝国皇帝”的日期是1916年元旦。1915年12月12日他接受“推戴书”,12月13日受“百官朝贺”,但这两个日子不能算他称帝的开始之日。他本来在12月31日下令从明年元旦起改为“洪宪”元年,并准备于元旦登基”。然而1916年元旦未能“登基大典”,其后又先后决定于2月6日、2月9日及2月20日举行,也因“外交之困难”、“滇战之发生”而落空。不过,袁世凯  相似文献   

3.
《新高考》2009,(1)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相似文献   

4.
1915年由于袁世凯专制、独裁、卖国和加紧复辟帝制,导致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资产阶级各派政治力量为了维护民主共和,重新出现了大联合的趋势,1915年12月25日发动了震憾全国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宣布独立到1916年7月14日护国军政院宣布撤消,前后历经半年,终于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使“洪宪帝制”化为泡影,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时的云南,全省不过一千三百万人,军队也很少,由于袁世凯蓄意削弱南方兵力,年年削弱南方各省军队,云南省1915年的军费比1914年削去了十万元仅有二十四万元,兵力仅有两个师、一个混成旅,加上宪兵队、警备队和驻守边防的军队,总数才两万多人。而以云南一省之人力物力向袁世凯宣战,对抗袁世凯九个师五个旅几十万军队,战线长达两千多里,竟坚持了半年之久。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这场战争顺应了  相似文献   

5.
为反对袁世凯背叛民国、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发动了护国战争.护国战争举起反复辟帝制的旗帜,深得人心,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继云南之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也相继独立,使袁世凯的统治越来越陷于孤立.在全国反袁的形势下.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剧烈变化,北洋军的许多将领也与袁世凯离心离德.不再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力.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势下.宣布取消帝制,并在国人“皆曰可杀” 的唾骂声中一命呜呼,护国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拥护共和”的戴戡“见危受命”.在护国战争的发动,争取贵州独立,巩固护国战争基地.以及讨伐北洋军的战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护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提出目的在于使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二十一条件,而以承认袁世凯称帝作为交换条件.3月25日北洋军阀政府为了讨好日本帝国主义,下令禁止抵制日货.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最后通谍,  相似文献   

7.
“湖南自治”运动是指在皖系军阀张敬尧被逐出湖南后出现的一种主张湖南自主、自立,废督裁兵,公民制宪,实行民治的运动。“湖南自治”是毛泽东于1920年下半年积极参加的一次较大的运动。分析和研究毛泽东关于“湖南自治”的思想,对于把握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全过程是有益的。一、从基础做起,提出“湖南自治”1.顺应历史潮流。1911年武昌起义后,湖南最先起来响应,建立军政府,接着陕西、江西、山西、上海、浙江、广东、云南等省的革命党人也纷纷响应,发动起义,宣布独立,成立各省军政府。正是在各省独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12月25日,张学良又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终身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张学良为何有如此一举,史学界众说纷纭。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一、张学良发动事变的目的是逼蒋联共抗日,并没有加害于蒋的意图“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大好河山落于日人之手。张学良也夫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军阀地盘。对于家国沦丧,流落异乡的奇耻大辱,张学良是不能忘怀的。为了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他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在他  相似文献   

9.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东北易帜。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是这样写的:“张学良降下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升起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又,人教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四册第5页写道:张学良“将过去的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而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2页却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0.
1915年日本政府对华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以及有关的中日交涉,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袁世凯时期围绕着“二十一条”要求展开的交涉,其后形成了民国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批不平等条约——“民四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的研究,学术界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本论文试图在2007年前出版的已有的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袁世凯时期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事件之研究状况,作一个系统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1.
于光远 1915年7月5日出生,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5年北平“12.9”运动参加者。长期在党的领导机关中担任青年运动工作、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管理工作。是前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  相似文献   

12.
一、特别数字联不管三七只图九五该联产生的背景是: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了罪恶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竟公开表示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沸腾,纷纷声讨袁的卖国行径。上海教员曹一斋便愤而写下此联。联语上句巧借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故意歇后,隐去关涉“二十一条”的“二十一”,正所谓欲盖弥彰,让人心领神会。下句“九五”指的是“九五至尊”(皇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2月     
国内要闻★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这个总体要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2月2日近…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93页这样写道:“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而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97页则是“1915年5月9日,除第五号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其他全部要求”。那么究竟是“第五条”还是“第五号”呢?“二十一条”共分五号,第一号四条,中国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二号七条,要求将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条铁路期限延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  相似文献   

15.
★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最后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1928年11月1日,中国中央银行成立。★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1935年11月2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合参与淮海战役,整个战役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1984年11月21日,一个智利婴儿在南极…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9月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64年9月28日,第一国际成立。★1871年9月17日,第一国际的一次重要会议——伦敦会议召开。★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9月18日,孙中山为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临时约法》而发起护法战争,这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17.
安广禄 《学习之友》2009,(10):56-58
1915年冬,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但又不好意思一个人演独角戏甚至毛遂自荐,一定要装点出万民劝进,如不当皇帝,各行各业都不答应的局面。于是,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全国上下又是“劝进”,又是请愿,据说就连妓女都组织了请愿团,强烈要求袁世凯当皇帝。  相似文献   

18.
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71页引述了毛泽东的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而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屡次提及“五九国耻”。那么,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到底是“五七国耻”还是“五九国耻”呢?  相似文献   

19.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等东三省军的政要员通电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宣布东北易帜,这应该说是张学良在特定时代未结束军阀混战,促进国家统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而进行的一次爱国义举,笔者认为,张学良的"易帜"也掺杂着一些其他的个人动机.  相似文献   

20.
1918年“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救国团”的成立与活动,是留日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留日学生救国团”乃是“五四”运动的先声.留日学生反帝爱国斗争早在一战时期已经开始.1914年日本借对德宣战之机出兵占领我国山东,1915年1月又提出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二十一条”.急于称帝、为此需要得到日本支持的袁世凯不惜卖国求荣,竟于是年5月9日几乎全部接受了日方的无理要求.袁世凯的卖国行径激起留日学生极大愤慨,他们召开留日学生总会会议,推举当时在日留学的李大钊起草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袁世凯订立卖国条约;5、6月间,又派留学生代表团回国,集会演讲,号召国内各阶层民众行动起来.在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压力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放弃帝制,不久忧惧而死,“二十一条”也因此搁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