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楚国历史上传统的战斗精神表现在屈原作品中,较之《诗经》,“楚辞”主题的战斗性大大加强了。  相似文献   

2.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正解──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中的有关问题刘喜军屈原精神感人肺腑,震古烁今,使得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十分的崇拜,以致于他容不得别人对屈原其人及精神持任何怀疑态度。为此他写了许多弘扬屈原精神和正人耳目的不朽文章。崇...  相似文献   

3.
《离骚》诗题体现了音乐意义和文章内容的统一,体现了屈原复杂而深厚的思想内涵,是屈原人格精神和艺术精神的点晴之笔。《离骚》的艺术品格对中国文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屈原》与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与抗战邹水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它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①,通过反映和发展历史的精神来为现实斗争服务。它的创作和演出曾经轰动重庆山城和全国,在抗...  相似文献   

5.
屈原作品中多次谈到他与楚王的“成言”。这应是屈原政治生涯和楚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屈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屈原作品研究的重要钥匙。遗憾的是,它为过去几乎所有《楚辞》专家所忽视。本文根据先秦历史文缺有关“成言”的性质,对屈原作品中有关“成言”的记述,进行综合考证,从而发现屈原与楚怀王“成言”的内容,主要是推行“奉先功以照下令,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的“变法”;屈原《九歌》是他“变法”中“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文章辨析爱国主义内涵,剖析《离骚》中内含的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政治志向、崇高人格、感情世界与艺术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出通过使爱国精神融入政治生活,汲取屈原政治智慧和品格;融入媒体传播,生动诠释屈原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彰显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本色等,实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又尤为推崇舜帝.舜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坚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 ,来观照中国学术中的“楚辞研究”。汉代以前的史书中几乎从未提到屈原 ,尤其是在楚国的史料中 ,屈原更是不见经传。历史上的屈原在出现新材料之前 ,可视为不可追寻。今日言说之屈原 ,只能是《史记》、《楚辞》及此后各类相关文本中的一个人物符号 ,一个相关话语的命名。历史文本中之屈原 ,乃是一个经改写、想象而被重构之屈原 ,是汉儒在大一统专制政治背景下 ,以汉族儒家文化的视角对一非中心的历史人物的想象性建构。屈原作品最初当以在民间口耳之间散播、流传的可能性最大。汉儒们解读、编纂、注释《楚辞》 ,实际上等于是为《楚辞》建构了一个“独尊儒术”的中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高中语文(H版)第六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出身贵族,为人忠信正直,有广博的学识,为楚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起初,屈原颇得楚怀王信任,“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于是上官大夫不断地在楚王面前中伤屈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夺”字,一些资料翻译为“夺走”,如阴法鲁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吉林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和钱伯城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等都翻译为:上官…  相似文献   

10.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学家、爱国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学大家。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史书多有记载,但记述他放逐后实际生活的片段只有《卜居》和《渔父》两篇,它们是屈原生平轶事的奇妙佳作,作为屈原的作品被后人归入《楚辞》。它们究竟是否为屈原所作,在中国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莫衷一是,古人多认为它们的作就是屈原本人,今人多认为可能是熟悉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但《卜居》中所表现出的迷茫与精神上的痛苦,分明是屈原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的内心真实独自,《渔父》中那坚强的信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从这些方面说,把这两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卜居》和《渔父》同为传世佳作,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研究“楚辞”,因其特殊的专业背景、人生经历、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往往得出一般传统学者讥讽的“可怪之论”,如“屈原死在怀王入秦以前”,“屈原是‘文学弄臣…,“屈原是‘人民’的诗人”。然而,正是“楚辞”研究,最能彰显闻一多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12.
李贺对《楚辞》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与偏好,他与屈原相似的遭遇、相似的现实语境,使他在情感上容易与屈原产生共鸣,这是他对《楚辞》接受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还与韩盂诗派对《楚辞》的继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楚夏同宗而共祖,皆是颛顼高阳之苗裔.颛顼系的两大支系夏和祝融各部都是夏文化的缔造者和开拓者;楚族的崛起恰好是在三苗的血肉之躯里注入了夏人的文化灵魂.屈原以忠而辅楚,"正道真"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继承家学渊源,传承夏人治国信史,保持夏人文化精神,实际上是楚人寻求文化正统和文化优越感的自我努力.  相似文献   

14.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15.
“神鱼送尸”、“水仙”、“江神”等民间关于屈原之死的传说,实际是楚地民间水(鱼)中转生信仰对“屈原之死”的价值判断.屈原自沉前的诗篇告诉我们,诀别人世前的屈原,是激情的,但也是理性的,而诗中密集的水意象、浓浓的“昆仑”情结等水文化符号,亦暗示着屈原价值判断中对楚民族水中转生信仰的文化认同.故屈原之死的方式选择,深受楚地民间信仰的影响,楚民水(鱼)中转生信仰是重要的文化性根源.  相似文献   

16.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相似文献   

17.
应该利用楚简、秦简、汉简、帛书帛画、青铜器及铭文等出土文献研究屈原与《楚辞》。楚辞学者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楚辞 ,往往是零碎的、局部的、辅助性的 ,大部分局限于字词训诂层面 ,少数涉及到作品层面 ,作家层面尚未涉及。而通过考古研究 ,可以追溯屈氏家族与楚王族的关系 ,探索屈原家族传统与思想渊源 ;可以论定屈原生平三大环节———从政、放逐、沉江的真实性 ;通过屈原与《楚辞》的参与和“援助” ,推进“楚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承云》古乐的由来及用途古文献记载不一。有的认为其为黄帝之乐,亡于东周。经考证,《承云》应为颛顼乐,其消亡大约在晚唐五代。颛顼为楚人远祖,屈原远游之际思乐《承云》,体现了其对楚国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已经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屈原的神仙思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楚地旧有的昆仑神话中的“不死”观念,二是齐、燕一带新兴的方仙道。时不我待的时间紧迫感和日益加剧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屈原接受神仙思想的主要原因。神仙思想是影响屈原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