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鲁迅的笔     
文人离不开笔。笔对文化人来说,就像农民的锄头、工人的手钳和战士手中的钢枪。鲁迅手中有一支笔,他为他有这支笔而心中感到踏实和自豪。他说:"自然,我所使用的仍是一支笔,所做的事仍是写文章,译书……"(《且介亭书文末编·答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他还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  相似文献   

2.
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自:《论语·学而》释义:学了的东西又经常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此言提出了学与习的联系,并启发人们以学习为乐,主动去学习。【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自:《庄子·养生主》释义: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说明人应当抓紧有限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引自: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释义:只要我能生存,我就要坚持学习。【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  相似文献   

3.
《红色中华》关于东北义勇军的报道,据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关于东北义勇军性质与组织领导系统;二是关于东北义勇军英勇战斗抗击日军及揭露国民党妥协政策;三是关于苏区军民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及中共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统一战线正是中共以宣扬义勇军的英勇抗日事迹、组织苏区民众援助义勇军运动为契机而萌芽并走向实践的。中共在国民党不断地围剿苏区的背景下,积极报道东北义勇军运动的另一深层用意,显然是以此凝聚苏区革命民众的意志,鼓舞斗志,为反"围剿"战争进行革命动员。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五十五岁本月,鲁迅作序的田军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作为《奴隶丛书》之二在容光书店出版。鲁迅作序的徐懋庸杂文集《打杂集》在生活书店出版。鲁迅与茅盾、叶圣陶、叶紫、丰子恺等人文章的合  相似文献   

6.
孤岛时期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促进了鲁迅研究的展开,也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文艺界曾就是否继续"鲁迅风"写作形式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但这并不妨碍孤岛作家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继承,尤其是在杂文创作上,他们延续了鲁迅爱国主义和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传统,勇敢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戏剧也是抗日宣传的有力武器,改编剧《阿Q正传》作为孤岛文学的亮点,深化了鲁迅作品和精神在群众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梅子编辑的《关于鲁迅》,被视为抗战时期"敌意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所收七篇文章,在承认并肯定鲁迅文学天才的同时,对其政治上的左翼倾向,也大加攻击和否定。《关于鲁迅》是抗战语境下国共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关于鲁迅》,有利于体认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8.
《雪》是鲁迅《野草》中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文章认为《雪》展示了鲁迅在"彷徨"时期透过苦闷引发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而且在创作构思和情感节奏两方面,充分地表现了鲁迅讴歌生命强力的非凡诗情。鲁迅的《雪》,证明用汉字可以创作出色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一九三七年开始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联合政府》等著作生动地记载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一、从鲁迅的《三月的租界》谈起1935年初,正当我国人民处于国难深重和民族存亡危急的时刻,鲁迅于“三月二十八日之夜”,为田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写了一篇序文。鲁迅在序文中用含蓄的笔法,热情地歌颂了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所进行的英勇抗日斗争,同时又尖锐地揭露了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荒淫与无耻。鲁迅肯定了《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是“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中的“很好的一部”,并且指出: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8,(25)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这些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文是从五四时期开始创造的一种新文体,也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贡献。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究竟算不算文学作品,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尖锐分歧的问题。早在二、三十年代,有不少人就攻击鲁迅创作杂文是“投机取巧”,“容易下笔”,是“创作上的末路”等等。近年来,港台及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也不承认鲁迅杂文是文学作品,要澄清这种偏见确实不容易。其实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中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人们已作了很多分析研究。但是,鲁迅小说中“改革国民性”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鲁迅小说创作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日本全面侵略的文化应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民族危亡,在全国的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一切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进行广泛的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广大文化人士,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变了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动员广大群众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文化的发展,促进抗战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16.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而且是悲剧,但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又超出了爱情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鲁迅先生通过子君的爱情悲剧尖锐地涉及到当时一个广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解放问题。纵观"五四"以  相似文献   

17.
《新语林》原名《自由谈半月刊》,系《申报·自由谈》的"姊妹刊"。鲁迅与徐懋庸等新进青年的友谊,成为《新语林》创刊的直接动力。在《新语林》上,周扬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中国左翼文艺界"照搬"苏联"拉普"的一种重要文艺理论,它影响了左翼文学乃至后来共和国文学的创作。作为一本"杂志年"年间集约精简的小杂志,《新语林》内受"化大众"和"大众化"的思潮影响,外受1934年"文化剿匪"及其自身的党性规约。透过《新语林》,我们可以管窥"左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运思理路以及上海文学生态环境的存在情状。  相似文献   

18.
<正>《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一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庭的和睦,这是毋庸置疑的。鲁迅在谈到自己回国的原因时说,因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生》2011,(24):2
萧军(1907-198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萧军。辽宁省义县人。青年时代曾在军队中生活。1933年与萧红共同出版小说合集《跋涉》。同年到上海,在鲁迅指导下从事文学活动。1935年出版《八月的乡村》,描写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到延安、武汉、临汾等地参加抗日文化活动,1940年去延安。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建国后曾任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体现,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胜利的关键。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毛选》384页)这里说的“说明、实践、坚持”六个字,实际上也是对如何贯彻实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