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先锋小说以其形式和语言的创新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并凭借其极致的想象和激情的叙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叙事变革,这一切离不开先锋作家们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上,“先锋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变革,划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1985年前后,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残雪、孙甘露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先锋小说”,脱出传统文学的创作常规,或传达出“麦田守望者式”的情绪心态,或展示“夸张嘲讽故意粗俗但又忍不住炫耀高雅的情绪型叙述语调”和“无中心人物无秩序主次情节无故事‘无结构’的结构”,强化感觉与语言风格,注重叙述方式和叙事策略,以完全彻底的形式变革,与既定的叙述模式、文化范型、语言秩序构成尖锐的冲突,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拓展了小说的功能和表现力。“先锋小说”这种冒险的形式主义革命,在新时期业已规则化的文坛竞技场上,无疑是一场独特而新颖的艺术探索。本文无意对“先锋小说”的叙事变革进行全面分析,只试图选取1985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叙述时间和叙述感觉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叙述顺序的变革,以期对“先锋小说”自由开放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先锋小说文体研究大致归纳为叙事研究,结构形式研究,语言、修辞研究等三个方面.其中,主要从元叙事、叙事时间和叙述视角这三个关键性的文体特征进行叙事研究;在结构形式上,先锋小说的时空结构遵循的不是传统的故事逻辑,而是一种反传统的叙述逻辑,呈现出"迷宫"式结构,其文体特征与模糊性的语言特色和大胆的修辞技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现实和文学困境,先锋作家格非以"记忆"为媒,走上了形式冒险的道路。《褐色鸟群》作为格非早期的实验之作,其独特的先锋姿态集中表现在艺术手法和主题内容上:一方面,格非大胆地对传统的叙事技巧进行一系列否定性的变革,搭建起玄奥的叙事迷宫;另一方面,小说在内容上表现了对人孤独、不在的这种被否定的现实生存经验的关照。从叙事迷宫的搭建到对人生存记忆的书写,格非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对特定时期人、历史和存在等的先锋探索和认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7.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一位对传统最具颠覆性的作家。他的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他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文章试图从叙述学意义上探讨其叙事艺术的四种组织行式——制造重复、设置循环、巧设并置链和变换视角,以及此四种形式在文体上的创新,以期看出其在叙事艺术上的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8.
胡性能是"昭通作家群"中的一员,他主要创作中短篇小说,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阅读胡性能的小说,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小说艺术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论文拟从叙事视角、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胡性能的小说艺术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9.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锋文学基因研究的分支之一,作家马原的叙事语言具有十分鲜明的独特性。他的招牌式的叙事圈套,迷宫式的情节,拼贴破碎的语言元素等的运用曾经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观念和叙述方法,标志着中国小说叙事革命时代的到来。因此,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分析这些形态,既有助于从微观视野理解马原的叙事语言特色,也有助于从文学史的宏观视野把握先锋文学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1.
郭放彩 《考试周刊》2009,(11):29-30
先锋小说《奔丧》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彻底颠覆既有的传统文学,通过零度语言叙述.用偶然性来打断叙事结构的因果链条,向我们呈现奔丧过程中“我”错乱的、奇异的行为,这种极具艺术张力的结构上的“无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纵观现当代女性小说 ,在叙事、语言及其先锋艺术的追寻中 ,体现出女性小说特有的诗情品格  相似文献   

13.
小说是语言艺术,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代表人物,将这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其在小说中突破传统的语言逻辑与规则,增加了作品的感知难度,从而形成独特、新奇的个性审美效果。本文以余华的中篇小说《偶然事件》为例,从语句的联合变异、语义的搭配变体、修辞的方式变换以及叙事的循环重复探讨其小说中的语言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上的策略;同时,在具体分析时又兼顾了它与传统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力求达到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由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叙事革命”所引发的先锋小说运动 ,实际上是从形式的角度探索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道路。小说形式之重要在于文学作为广义艺术之一种 ,它的形式无法与内容剥离 ,而决定一种文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恰恰是它的形式而非内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 ,叙事乃是“小说的实际构造” ,所以 ,小说形式的革命 ,其焦点在于“叙事革命”。马原、格非和孙甘露的小说代表小说形式探索的三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的先锋意义及其精神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先锋试验性。他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上所进行的大胆变革,颠覆了传统小说对生活的认知方式,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同时,余华的小说有着独到的精神内涵,即审视人性之恶,展现人生苦难。  相似文献   

18.
从叙事语言、叙事手段、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全新视角切入来审视先锋小说,其叙事特色如下:先锋派作家在叙事语言方面大量使用“像……”的比喻结构,反讽性的修辞,并积极探索语言自身的表达功能。在叙事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主体叙述、性爱叙述以及个人化经验的表达。先锋派作家在叙事风格方面的探索走得比较远。许多作品不仅主题多元化,题材多样化,而且呈现出苍凉的后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19.
格非作为先锋小说极具代表的实力派作家,早期以先锋小说蜚声文坛,随着现实主义题材《江南三部曲》《望春风》等小说的问世而文囿四方。通览格非的小说历程和小说叙事风格,以《欲望的旗帜》为临界,比较前后期的小说,无论是表达主题、叙事风格,还是小说语言的构造,都带有明显地转向。格非以精英主义立场写作,并在后期小说创作中有意地向传统古典文学靠拢和回归。然而又不拘囿陈规,凸显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现代性地表达。因此,对精英传统的回归与创新共同构成了格非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小说肌理。  相似文献   

20.
叙事话语是一种建构性的想象,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形创造出陌生化的异形时空经验.先锋小说的时间塑形经验是形式探索与叙事革命的重要支点.叙事时间呈现出变幻交错、扑朔迷离的形态,线性时间锁链的断裂、历史的连续统一体的内爆,释放出偶然、短暂、瞬间的后现代碎片.虚构叙事与时间塑形的变革,为当代先锋小说的时空革命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