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公开性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即非规约性的请求言语行为策略。英语语言中说话人通过隐喻、反语、反问、低调陈述等暗示手段提出请求,把对听话人负面面子的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意在让听话人通过推理得出说话人的真正交际意图。因此,为了正确领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势必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一系列的推理来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礼貌·语言·模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语言与语言礼貌都是模因,汉语礼貌模因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论语》和《礼记》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说话人完全有可能利用甚至调控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规约性礼貌模因来凸显自己的礼貌意图,听话人则经常透过语言模因的规约意义或字面意义来解读说话人意欲传递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说话人的语言模因重新做出礼貌、非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解读与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是礼貌评价过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言语幽默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刻意曲解是实现言语幽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语义层面来看,英语中的一词多义和同音同形异义等现象常常引发刻意曲解;从语用层面来看,偷换概念和转移目标则是引发刻意曲解的主要方式。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常常利用语义歧义和语用含糊来刻意歪曲说话人的话语意图,产生幽默效果,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歧义的存在很容易造成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误解。但是如果在交际中掌握歧义产生的规律并加以积极地运用,不但可以避免误解,还会有效地促进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杨双菊 《双语学习》2007,(8M):128-128,130
歧义的存在很容易造成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误解。但是如果在交际中掌握歧义产生的规律并加以积极地运用,不但可以避免误解,还会有效地促进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交际或交流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交际或交流,说话人传递信息、情感或意图,听话人获得信息并了解对方的情感或意图。如果想使听话人明白无误地了解自己的话语,说话人大可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双方交际顺畅进行。但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会话中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往往采取某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答非所问"就是语言交际中人们采取的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方式之一。这也就是说,人们在回答对方提问的过程中,可能是"答非所问"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并非每一次都直截了当、彼此能心领神会。说话人经常是话中有话,带有弦外之音,即所谓的会话含义。幽默语言这一特殊语言形式主要依赖词汇、修辞、语境语言手段的妙用,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幽默效果,同时实现说话人或听话人的会话意图。  相似文献   

8.
英语歧义句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中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1):83-86,94
英语歧义句有词汇歧义、结构歧义和语言歧义三种基本类型:同一词语在句中有不同的词汇意义时会引起词汇歧义;同一句法成分在句中可以看成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时会出现结构歧义;语音歧义则可能由于同音字引起的,也可能是说话人连读而使听话人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9.
将模因概念引入语言礼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语言与语言礼貌都是模因,汉语礼貌模因源自于<论语>和<礼记>,并深受其影响的影响.在实际交际中,礼貌意图、礼貌形式和礼貌话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恒定不变的.相反,交际语境中它们之间是动态的.这就需要听话人结合语境对说话人透过语言模因所传达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说话人的语言模因重新做出礼貌、非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有效的交际指听话人在任何情节内都能够理解说话人意图的交际。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有意识的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语用失误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说话者对自己的话语缺乏明示和相关,听话者对说话者的意图推断失误等。要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就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交际者彼此应深刻认识自己并努力了解对方,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语境进行评价,判断,选择适当语境假设和寻求认知语境下的最佳关联,从而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认知心里,帮助学生培养合适的语用移情,采用积极和认知的态度来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从而帮助他们提高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交际能力的定义是衡量语言学习者是否具有交际能力的尺度。基于当前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现实,国内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培养必须体现英语作为国际间通用的交流媒介的特征,必须包含具有与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以及把英语作为外语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认知、判断及灵活应对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确保跨文化环境下交际畅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句焦点凸显功能分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功能,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了最佳凸显效果,引起听者对图形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并能够让听话者明白说话人的意图,应该使用精确语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使用一些模糊语言才能达到不同程度的交际效果。基于此,从模糊语言的特征和类型出发,着重探讨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现今的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或国际通用语言,除了本族语者外,被众多非本族语者使用于国际国内环境。在语言变体的研究中,其功能的研究必不可少。文章试图从功能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对于变体功能的研究情况作介绍,并以Kachru与Kirkpatric对语言变体的功能研究为理论基础,对中国英语在应用、发展中产生的功能,尤其是交际、认同与文化功能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预设是传统语用学研究的内容,然而批评语言学家对预设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预设是话语生产者表达观点、态度,将意识形态自然化,操纵读者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通过实现交际目的或达到交际意图等方面来考察和解读预设,能够揭示预设被传统语用学所忽略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功能,提高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对中国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托福教学改革中说英语提出了质疑,分析了会影响母语不是英语的人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一些的因素,同时建议开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课堂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8.
语码转换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常用的交际策略。在简要的介绍语码转换动机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语码转换的四个方面的交际动机,探讨言语交际中的交际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称呼语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交际中的许多意义 ,往往是通过称呼表达出来的。它的变换体现了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有其丰富的语用含义。恰当的称呼语有助于人们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日常交际中的语言模因是说话人有意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日常交际中语言模因的顺应过程是动态进行的,与语境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有关;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说话人借模因这一语言载体来顺应自身及听话人的社会习惯和心理需要,以适应交际赖以发生的由物质、社会、心理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语境,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