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功能,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最佳凸显效果,引起听者对图形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英语和汉语的倒装句都属于变式句,句式中的凸显关系可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图形是要突出描述的焦点事物;背景是烘托参照的环境成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从英汉倒装句特点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来探讨英汉倒装句凸显关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许瑛 《考试周刊》2011,(81):92-93,74
本文在讨论英语倒装句定义与分类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的层面分析倒装句。英语倒装句是这样一种机制:言语者将常式句中的主语(图形)—谓词—补语(背景)位移为背景(补语)—谓词—图形(主语),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4.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是认知语言学中一种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理论,在国内,不少语言研究者们都常试着用这种理论对英语中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尝试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倒装句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学生对句子中的焦点信息位置的注意,从而更好地认识倒装句,提高自己的语言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英语倒装句的认知及其会话含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倒装句分析,主要是从句法层面或以语用为视角进行的,虽有很多令人信服的地方,但亦有诸多局限。英语倒装句就是这样一种机制:言语者将常式句中的主语(图形)—谓词—补语(背景)位移为:背景(补语)—谓词—图形(主语)从而引起听话者对这一主观变化的会话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视角的出发点,并结合语用学中的信息焦点理论,对汉语中的外位结构进行了重新阐释。文章认为,在言语交际与篇章建构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中的图形后移至句末焦点,能够取得最佳的凸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行普通高校音体美专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试行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水平考试》还是以培养英语能力为目标。对于音体美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基础语法,如虚拟语气和倒装句等仍然是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旨在通过畅行的新兴语言学研究的视角——认知句法学的相关理论,即图形——背景、视角、选择,及突显等多角度,对比分析传统语法书上定义的倒装句的特点,分类和理解,对倒装句进行多思维诠释,以期在教学与研究中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8.
浅论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是环境,是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为基础,从汉英语对比、对外汉语、现代汉语三个方面探讨了图形一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英语表示强调的方式很多,而it强调句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强调句型。对it强调句的传统研究主要是从句法、语法和语义的角度进行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认为英语的it强调句是这样一种机制:说话者通过“图形-背景”机制,将普通的陈述句的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说话者将“主语(图形)-谓语-补语(背景)”转化成有标记句式“主语(图形,即itis/was+强调部分)-谓语-补语(背景,即that从句)”,凸显主语。说话者的这一主观变化可使听话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主语即图形上,更好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图形—背景理论解读英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娟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5):153-15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英语中动结构的认知语义基础,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中动结构及其相应的被动语态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两种句型结构虽都表达了被动意义,但由于某种原因1)即使图形相同,充当的角色也不同;2)背景不同,凸显程度及其所起作用亦不同;3)后景的凸显程度也不同这三种情形而导致两种句型结构的语义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来主要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背景的特性,反映了语言在时间及空间上所遵循的规律。文章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如何通过英语简单旬和复合句来体现语言的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  相似文献   

12.
框架理论不同于只注意句法图形和背景的图形/背景理论,而是更多地注意同属一个框架的不同动词的意义问题;又不同于形象/基底理论分别处理认知过程不同层次上的问题,而是描述统一的句型观;也不同于突显理论在每个层次上几乎只关心两个突显实体,在句法层只关心句法图形(主语)和背景(宾语),而是关心更广的范围,包括间接宾语和状语。事件框架分析中的注意窗理论把地点状语视为位移事件框架的路线成分,分析事件框架中某一部分前景化的认知过程,认为在语言表达中,说话人可以用显性表达把路线的某部分前景化,即开启“注意窗”。框架和注意窗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对语言表层结构较有解释力的理论,能够解释表层句法选择的动因。一些传统上不能很好解释的句法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再后来被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同时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确定“背景“和“目标“是主客观结合的结果,但最终以主观为准.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英语分裂句(it-clefts)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以Frankel,H.H.和弘征、熊治祁、汪榕培对《木兰辞》的英译文为研究材料,针对《木兰辞》中的经典意象,进行相应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对《木兰辞》经典意象认知识解的不同,汪译和Frankel译在翻译时对图形-背景-后景的突显侧重不同,汪译侧重突显图形而Frankel译侧重突显后景对图形的修饰。基于此,《木兰辞》经典意象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视角均有不同的体现。与原文意象相比,汪译具有更大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16.
黄庆萱先生尝指出:语文中有为求平仄或押韵而非出于语文上自然倒装的情形。蔡宗阳先生进一步提出:为诗文格律而倒装,是修辞学上的倒装,出于作者为调和音律,突显重点,加强语势的修辞技巧,而与声韵有关。李丽文女士《诗经修辞研究》详列《诗经》为诗文格律而倒装347例,并举例详作说明。窃以为其所认定,稍嫌宽松。因此,以李书所列及蔡宗阳先生所举《大雅·桑柔》为基础,试为检讨格律倒装的认定标准。透过全面检讨《诗经》中所有“中O”结构词汇的意旨及其押韵地位,并考察先秦典籍的“中O”词汇结构与应用,得知学者所揭橥的格律倒装,确实存在。然而进行格律倒装辨识时,如果未能深究其语言习惯、词汇结构及意旨,纯依语句型态径行判定,容有可以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倒装句是<尤利西斯>主人公意识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文体学的前景化理论为功能性倒装句的文体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基于上述理论,本文分析了<尤利西斯>第八章Lestrigonians中功能性倒装句的象征性、及时性和节奏性三种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法中存在“主谓倒装句”,从句法、韵律、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把它和“常规话题句”比较后发现,这些句子中的“倒装成分”跟“常规话题句”中的“话题成分”相当,因此把这类句子称作“句末话题句”更为合适。汉语中的“句末话题结构”和“常规话题结构”之间有一种严格的对当关系,在这一点上修正了Gundel(1988)的观点。“常规话题句”和“句末话题句”是由说话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交际意图造成的,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并不是孤立的、任意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9.
叙事教学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在口语互动教学中,以叙事教学为理念,结合认知学中的有关理论如图形和背景、叙述句、可能世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情境,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等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20.
英语倒装句的使用往往是由于语法需要或为强调某一句子成分,每一种倒装用法又有许多种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