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本文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深入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各种原因,并就当前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当今,道德责任已然成为一个热点的社会话题。现实生活中诸如道德冷漠、诚信失落、正义失落、失职渎职等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众多,既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又有公民这个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因素的作用,也有现实条件的影响。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责任制度不健全和道德责任教育的不到位。因此,本文拟从健全相关道德责任制度、加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以期治理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究了助学贷款诚信缺失问题,认为助学贷款诚信缺失既有助学贷款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有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法律不健全的原因,也有助学贷款系统元素自身素质修养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制度不完善是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人文因素是影响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责任意识淡薄是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不少领域诚信失范的现象十分普遍并继续蔓延,这严重地影响了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计划经济的影响,也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既有道德方面的下滑,也有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诚信缺失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的缺失是由这样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原因;二是个人主观方面及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的原因;三是社会诚信制度、机制方面的原因.总之,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造成的诚信道德传统的断裂,由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终结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陌生人交往频率的大幅增高,由于市场经济领域中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由于社会道德示范权威和舆论权威的下降,由于对不诚信者的制裁力度不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明显事实,就是仅靠社会个体自觉自愿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去普遍实行诚实守信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廖恒 《考试周刊》2008,(4):194-195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的原因,指出其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又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要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关键在于培育一种蕴含着科学的诚信理念、浓厚的诚信氛围和健全的诚信制度的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为人处事基本行为道德标准,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本文首先揭示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思想政治与诚信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制度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  相似文献   

8.
吴蓓  董丁戈 《教育探索》2008,(3):100-101
大学生诚信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信用失常、弄虚作假、考试作弊、道德失范等几个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既有改革时期管理制度的疏漏和不健全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对诚信问题认识不高的主观原因.强化社会诚信管理机制、加强诚信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渠道.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目前已为不争的之事实,它包括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的诚信缺失。相关就业制度缺位、就业压力增大和社会诚信机制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构建诚信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必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强化诚信法制效应,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0.
诚信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特质。然而,当下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严重现象,身处象牙塔之内的大学生也深受其害,社会上各种诚信缺失的现象在校园内被复制和模仿。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从社会诚信、高校诚信和个人诚信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塑、建设大学生诚信品德和意识的策略,旨在从制度上构建一个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长效体系。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在各种社会风险中,其中有一个因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就是社会控制的弱化。因而,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控制模式,建立完善的社会控制机制,是当前我国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应着重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在阐释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建构关系的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发挥档案社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档案社会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档案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其发挥的途径遵循先内后外、先近后远的原则,其滗发挥的特征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档案具有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社会效益功能、社会诚信功能.  相似文献   

13.
赵娟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83-88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从统包统配到完全市场化的转型期间,探讨作为非制度性因素的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从个人社会资本和公共社会资本两个维度探讨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研究生求职的作用和影响,可得出以下结论:初次求职中社会资本的关系强度表现为强弱关系机制并存,弱关系的作用力呈逐渐上升趋势;研究生的先赋型社会资本作用力下降,自致型社会资本作用力上升,研究生的社会资本拓展能力有待增强;重点院校学生所具备的公共社会资本在求职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团体再生产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分布失衡是指不同主体在进行同一社会行动时,拥有与使用的社会资本存在较大的数量与质量差异。本研究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资本分布失衡的测量指标,并基于6省15所高校2 96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对就业过程中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更少,质量更低,使用社会资本的次数也更少,且更偏好使用弱关系和低质量社会资本来获取就业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社会资本拥有与使用的双重失衡。这种双重失衡,给贫困大学生就业带来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机会获取困难和就业质量低端锁定等负向影响。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应通过增加贫困生社会资本数量、提升社会资本质量、优化社会资本结构和提高社会资本运作能力等路径,防范社会资本分布失衡对贫困生就业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逻辑是指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机理及其方法论,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路线、社会决策模式和社会行动策略。现代教育改革的已有社会认识路线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而上下结合的认识路线是未来教育改革认识路线的逻辑发展;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决策模式主要有草根式与精英式两种基本模式,未来教育改革决策的发展方向是从利益分割走向利益多赢;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行动策略包含微观与宏观两个基本维度,在实现微观的静悄悄的教室革命和宏观的轰轰烈烈的行动建构过程中,必将走向个人行动与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因此,遵循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逻辑,未来教育改革需要在合理、规范的教育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建立良性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培育和谐、合作、互动的教育改革文化的过程中,营造良性的社会理解基础,在多元利益主体协商与对话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教育决策平台,在多元社会立场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营造教育改革的良性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不同于西方的经验,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在助人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是以半专业化或称为行政性社会工作为起点的。在进行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道路中,应结合中国自身的体制特征和文化特点,将专业的社会工作进行体制性的嵌入是加快本土化建设的一个行动策略;对文化背景的重视则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的缺失是造成女性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的特点是社会网络规模相对狭小、社会网络差异小、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初始位置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对贫困女性的反贫困治理需从三方面着手,即:提高贫困女性的社会地位;扩大贫困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8.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是指由于社会意识的融入而赋予课程以鲜明的社会特质。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提供情感资源和心理动力,而为人类文明提供理性精神成就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课程知识社会成分的主要方面。社会心理成分和社会意识形式铸就了课程知识的社会文化力量,对社会意识形式作用方式的正确把握是实现课程的社会效能和理智价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对近现代西方国家社会问题思潮,从近代的社会救济到现代的社会福利主张,从孤立的社区实验到民间的社会组织实践,以及相应的社会立法进行回顾和评析,既是为了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更是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增强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关系是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关系,人类活动的种种制度化形式,都是在种种人类互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凝固化、制度化形式。社会互动作为社会学一个中心概念,它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以至更大的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对我们探索宏观的社会整体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