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模式中走出来,可以通过课程的进行,深入到作品的内涵和历史背景中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将生活中的审美模式上升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艺术作品的美学意义上,认为创意体道的本根之美、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审美系统,它不仅影响和制约着艺术作品的审美知度与力度,而且还影响和制约着艺术作品的审美定性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什巴苯教的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西藏独特的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核心文化思想分析什巴苯教文化对臧明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人们重新审视审美观念,发现继续单纯地沿袭传统的观念、经验、方式已不能全面正确地诠释艺术的发展及其新的内涵,因此,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评析和理解当下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所以说对艺术作品的"创新"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当人们重新审视审美观念,发现继续单纯地沿袭传统的观念、经验、方式已不能全面正确地诠释艺术的发展及其新的内涵,因此,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评析和理解当下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创作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所以说对艺术作品的“创新”研究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献的内涵出发,结合艺术作品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特点,确定艺术作品的文献属性及图录的艺术性。艺术类作品及图录记录了人们在特定年代中艺术创作的面貌,体现了艺术家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在学术研究中是生动的可视性文献资料,有着其他文字资料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乐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6):119-120,124
美术史的学习,必须从知识的层面入手,了解历史变革和发展的脉络,了解艺术思潮的衍变,了解艺术家的简要生平,了解其创作经历,了解主要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等.美术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可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但是,真正使我们进入艺术欣赏核心的,永远是艺术作品本身.  相似文献   

8.
色彩是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中国红是色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中国红被称为"国色",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它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内标志性物体的设计中,从过去的五星红旗到北京奥运的火炬都采用了"中国红",可见"中国红"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李悦 《文教资料》2014,(21):69-70
本文以纤维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研究为基础,以作品为基础探讨分析女性主义因素介入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对作品产生诸多影响。论文主要从身体、材料、身份三个方面内容剖析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女性主义因素,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女性主义艺术以其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鲜明的符号意义丰富了纤维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作品欣赏教学的主要功能是——认识、教育、审美。美术作品的欣赏是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我们应正视在美术作品欣赏中的各类心理体验,充分调动审美者的主观参与意识,同时提高审美者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真正学会从形式优美、内容博大的美术作品中感受、欣赏到无限丰富内涵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相似文献   

12.
艺术哲学,是以艺术作品作蓝本,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理性的触摸。用哲学方法研究敦煌艺术,就是要把敦煌艺术放在大视域中,寻找其背后诸多横向的"未出场"的联系,为敦煌艺术构建一种透视其历史内涵和当代意义的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不朽作品。通过对男主人公希思可利夫的思想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性的有意识的探索;从社会背景、写作结构讨论,可得出作者对人性不可摧毁性的创作立意。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寄厚望于大自然,延伸了小说的寓意。  相似文献   

14.
罗丹,著名的法国雕塑家。有人说:"罗丹一生攀登,并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虽然拥有如此高的评价,但是这位大师的艺术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他始终处在丑与美的边缘,在外界批判与赞美声中找寻艺术的道路,最后通过自己的精神与作品给艺术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艺术创作中的材料具有特别的人文内涵、情感精神等象征性意义,其自身独特的材质给了我们独特的视觉享受和感染,材料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象征,是艺术家在图形、描绘、构成样式等之外的对艺术作品的重要诠释。读懂材料中人文精神象征性意义,理解艺术作品及创作主体所传达的思想观念才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并且引导学生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鲁迅作品的色彩运用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就鲁迅作品的黑、白、红等系列的色彩表达及其特征作出阐述,从中钩沉鲁迅的色彩诗学,进而总结文学家鲁迅的色彩品格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和再生产,文本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需要欣赏者以丰富的想象去衔接和补充,进而达到欣赏者和艺术品、欣赏者和作者视域的融和。欣赏者不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是作家,艺术欣赏中的多维性是必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世界羽毛球公开赛标志设计的研究,从“意、形、色”的角度分析本土化元素的创意与理念的运用,结合设计案例,论述在羽毛球公开赛标志设计中的处理形式与创意规律及羽毛球公开赛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体育竞赛标志在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与创意的过程中,须根植于本土化元素,着力体现时代的国际化、品牌的系统化、民族的传统文化、环保的生态化,使设计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品牌代表.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的"灵晕"(aura)是其美学思想中重要的概念,理解其深刻内涵至关重要,因为传统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以及权威性都会因为"灵晕"的消失而产生质的变化。在本雅明那里,艺术"灵晕"到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就逐渐消失,展示价值取代崇拜价值,使艺术作品失去权威性,走向艺术的世俗化。虽然本雅明对带有"灵晕"的传统艺术恋恋不忘,然而也清晰地认识到这种现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新兴的电影有着传统的戏剧、绘画所不具备的特点。电影是动态的,不需要凝神观照的细细品味,改变了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模式,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同时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