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书法艺术是技与道的完美结合,书者应悟其何为技何为道,如学技不入道则不可成大家。而学书有成者,必是有极高灵性者。所谓灵犀相通,艺精道深也。艺术源于社会、人文、自然。学书之快感并非在于超越古人,而在于品味人生,臻于天人合一之善境。鲁迅先生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蹈,  相似文献   

2.
墨海玄珠     
作为一门艺术,书法当"艺"进于"道",并以对道的追求为旨归。正所谓"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然而,当代书法已为物欲所蒙,玄珠渐遗。本文将从文字与书法的肇始入手,深入书法创作的内在要求来探讨书法之"道"。  相似文献   

3.
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所以古人就有"书为心画"的说法,在书法学习的精神"境界"以及"技进乎道"的过程中,"心画"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颜真卿书法的"篆籀气"源自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其书法的用笔与篆书相通,由此所表现出的圆劲婉通、虚和中含之美与篆籀书体特点相合。颜体书法符合造字规则,尽合字学,能够起到正字正体的规范作用,合乎文字之义理。颜书由技入道,技道两进,堪称"尽善尽美"。这便是朱长文所论颜真卿书"合篆籀之义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书法创作观在创作主体上强调技道两进的境界;在创作理念上提倡不践古人、自出新意的创新精神;在创作传达上讲究书以意造、任其自然的心态.苏轼的书法创作观充分关注创作主体的主体性的发挥,突出书法创作活动的自在性,提升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陈维贤 《班主任》2011,(9):22-24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借解牛来说明养生之道,其中"道"所代表的事物的规律,与"技"所代表的技术的追求,也为我们的班级  相似文献   

7.
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抒情言志是书法的审美功用,尚道成道是书法的大境界;道的大境界,也是人性的大自由境界。书情、人性通道心,三位一体,是为“书之道”。人性的超越,书之法与无法及书之惰性的自由性与丰富性,意味着书法的触角可以自由深入地悟道、言道、载道与致道。书法、道之华。  相似文献   

8.
正古人论书,侧重技法。一个"八永"涵万字,让人煞费多少苦心且不说,光对"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钗股""壁坼缝"等术语的渐悟、顿悟,就印证着多少古人长年累月的体会与心得。然而,古人更重书品。挥毫落墨,留在纸上的形态、模样、气韵、品质才是最重要的事实,或云"书法之精义"(陆维钊)。汉代杨雄体会得最早,说是"书,心画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学校书法教育已步入正轨,书法进课堂也得到了有效落实。书法教学由"技"入"道",承担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正是如此,书法教育在学校德育,尤其是在学生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补偿"作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书法技法+、书法理论+、书法家+"的形式授课,方法得当,德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林格 《教育》2011,(21):9
就教育而谈教育,确实是很低级的,大多都是玩技巧的。而真正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技巧,是道,是人生。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可知教育并非利器,而是人道。理想的教育,就像合脚的鞋、合适的腰带,如果合适了,是感觉不到鞋和腰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守望中国书法》一书对"书以载道"这一问题的论述相当深刻,不但论及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文化精神,而且提出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意志。本文表示赞成,并且认为无论是书法的"道",还是文章的"道",指的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所谓"书以载道"、"文以载道",简言之,就是中国古人以庄重的书法和典雅的古文来表现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是技法的书法、文化的书法、"道"的书法,是"抽象的形象思维"发展的全息结晶。书法的全息是结构的全息,更是意义的全息。"抽象的形象思维"让书法产生更多的新形象,也让书法成为中国文化创造的全息码。"取象自然"的书法观、"由人复天"的秩序观、"经验感悟"的形上观、"书为人学"的技道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书法全息的理论支撑。书法作为一个子系统包涵了中国文化这个整体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艺术最典型地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魅力.古人云:"书,如人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相似文献   

14.
<正>作文之道,始于审题,承于立意,终于表达。审题之道,在于准确和规范,立意之道在于运思和创意。只有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是文章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指思想,它还可以指一篇文章的情绪或心境,或表现为一种"理"或"趣",一种美。立意即确定主题,就是确定写作意向,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是对材料和文题的综合认识、深刻评价和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中的"技"正中有反,对那些充满无目的性的、自由的艺术精神之"技"表示赞赏,而反对以世俗、功利性为目的的"技";而海德格尔笔下的"技"反中有正,反对以对人"有用"为标准的普遍强制去蔽行径的科技之"技",而将艺术之"技"作为拯救之"道"。源于对其中艺术性的"技"所呈现的"无用"和"游"的艺术精神的共识,二人由表面的对立最终走向实质的共通,并为当代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对人生存处境所实施的迫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即"技进乎道"使人和一切事物达到自由自在、成其所是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两宋之际,佛教盛行,书法上倡导"尚意"书风。苏轼则是士大夫中关注禅宗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倡导"尚意"书风的代表。探讨苏轼书论与书法艺术中,以书做佛事,书如其人,超尘脱俗,与心俱化的追求境界,从而看出苏轼书法之"意"的渊源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其中佛家思想对其影响尤为重要,使得其书法作品深具禅意,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7.
校园人物记     
收书狂人一班主任,姓孙,好收课外书。久之,被其学生称之为“收书狂人”。余自友人作文中得知其人,细述如下。狂人技艺精湛,总结其进技过程,谓之“三部曲”。始起步时,其收书仅凭视觉,限于教室,见之收之,手法与普通教师无二,只有一异,收后必言“你买的快,怎及我收的快”。第二步,其收书始凭推理:进寝室收之,橱里褥下、被内枕中,凡盗贼能知处其皆知之,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历史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巧妙设疑,恰到好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古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中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是从道、象、器三个层面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道"指的是"无形的规律","器"指的是有形的物质,"象"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建立模型"。其实,不仅仅中国古人对世界是这样认识的,西方很多哲人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康德把世界  相似文献   

20.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