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文彭(1497-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因曾任南京、北京国子监博士,故人称“文国博”.文彭敢于创新和突破,尤其体现在治印宗承上.他力挽元代印章杂芜的局面,取法秦汉,引领篆刻艺术走上纯正的轨道,并以平和稳重的印风开创“吴门印派”,被后世尊为文人篆刻的鼻祖.  相似文献   

2.
正篆刻残破,主要有以下手段:刻、凿、敲。残破时,要根据印章章法、字法等统一风格,达到金石残损意趣盎然的效果。对篆刻创作中的"残破",因各人对篆刻认识深浅的不同和艺术取向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对此多有争议。这在艺术或学术上来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科学地解读"残破",不至于偏执一隅。印章的残破,从产生原因分析,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自然残  相似文献   

3.
正许容在《说篆》中云:"夫刻印之道,有文法、章法、笔法、刀法……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改更其篆。"沈野在《印谈》中,也表明了刀法、章法、字法在篆刻创作中的重要性。可见,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创作中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可称为篆刻创  相似文献   

4.
清代邓石如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成就,存在着个人的精神品质及社会的、物质的主客观条件和工具的选择、用笔、及取法等艺术内理上的诱发因素两个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察今》开门见山以设问提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语文教材对此句注作:“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胡,何,为什么.前一个法字是动词,取法;后一个法字是名词,法令制度.”如此解释这句设问,联系下文的回答,我以为不妥.综观全文,《察今》用设问提出的论题是:“国君(上)为什么(胡)不能(不)取法(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先王之法)?”而不是“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不等于“不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青铜纹饰丰富多彩,这些经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浸润着中国篆刻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几何纹,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古代青铜纹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体现在:青铜器形制对印钮艺术上的影响及运用;青铜纹饰在印章边款艺术上的应用;青铜器纹饰在篆刻印面章法和字法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青铜纹饰丰富多彩,这些经典艺术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着浸润着中国篆刻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几何纹,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古代青铜纹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体现在:青铜器形制对印钮艺术上的影响及运用;青铜纹饰在印章边款艺术上的应用;青铜器纹饰在篆刻印面章法和字法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篆刻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刀法、字法、章法都在不断地改进,至今形式多样。由于现代意识和新观念的注入,打破了传统篆刻的形式,加之残破、粘连、减省的不断使用,使篆刻艺术变得更加灵活,逐渐达到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完美结合。追求新的意境、刀趣、笔墨,这是当代许多篆刻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察今》(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有些词语,课本中的注释不够确切或不够详尽,犹待进一步研究、商讨。兹将我的一些看法达后,希望得到指正。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法”字在本文中一词多用,作动词用,也有不同之处。课本中译为“取法”,似不确切,应译为“沿用”(有“照旧、搬用”之意)为好。因为从课文内容上看,可知先王之法是有其现成的条文的,而当世之主为何不能采用它呢?这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如果把这个“法”字解为“取法、效法”的话,那我们说当世之主仿效一点先王的好  相似文献   

11.
正大多数人都是从学习汉印开始走进篆刻世界的。汉印是经典,但汉印仅仅是篆刻世界里的一种印式。相对而言,古玺在章法上更加活泼自由,在字法上更加多变,其刀法具有更多待探索的空间,创作过程也更能抒发情感。通过一方方姿态万千又奇谲恣肆的古玺,  相似文献   

12.
正陈生益书友的草书作品,主要取法黄庭坚,也有晚明王铎大字草书立轴的气势。用笔比较精到,字势变化丰富,墨色层次感强,款字与正文比较和谐,整体感很好。整体来看,全篇的细线略显柔弱,建议今后在草书细线条的力度方面加强锤炼。另外,个别字的草法需要再严谨一些,如"道""边(边)""好""粤"等。曹德基书友的作品取法颜真卿。整体稳重,风格统一,用笔也比较准确,只是略带疲沓之感。建议作者今后在起收笔的果断爽利方面多下功夫,强化笔锋的表现力,注重精神  相似文献   

13.
古玺印风在当代篆刻界的走红,实际上是当代印人利用新出土古文字以突破古人的必然结果,在古玺创作繁荣的表象背后,亦见出诸多不容乐观处,如年轻篆刻从艺者浮躁、不耐心,篆刻不究篆法、书意泯灭等。反观印学史,若当代古玺创作健康持续发展,将在篆刻史上产生重要的史学价值,即开拓一个全新的篆刻创作取法领域,真正突破传统印学“印宗秦汉”独专其关的格局,将来的印学,将不再单提“印宗秦汉”,还有“印宗古玺”。  相似文献   

14.
吴让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首,其篆刻对其他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产生了深远影响。吴让之的篆刻刀法以冲刀为主,披削结合;篆法以小篆入印,方中寓圆;章法形式多样,稳中求险;边款则独具匠心,行草篆隶皆能用之。学习吴让之对篆刻的独特理解,能对取法吴让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刻字与金石篆刻不同,不仅表现在天地大小上,就是在用料、工具,刻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可将刻字同金石篆刻混为一谈。当然,金石篆刻同刻字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它们虽然用料不同,刻的字大小不同,但多是刻的篆书。中国的刻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可以引例到甲骨、金文。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悬挂匾额、对联的传统习惯。人们把字写在木板上,用刀刻之,涂上漆,悬挂起来,装饰建筑,大概刻字就是这样来的。中国书法传到日本,在日本,最初“书法”并不叫“书道”,而是叫“入  相似文献   

16.
正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老缶、苦铁、缶道人等。他在诗、书、画、印等诸方面造诣极深,为杭州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著有《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吴昌硕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以"阳刚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丁敬、邓石如、赵之谦等篆刻大家,对吴昌硕由汉印之法到洒脱自然的写意印风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出吴昌硕学习篆刻的思路和对古训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正刘智国书友的行书作品,取法王铎。仔细观察,无论笔法、字法还是章法,虽时见生疏但均谨守王铎之法,可见作者对传统保持着虔诚的学习心态。只是用笔有些单薄,点画不够浑厚,字形的各种体势变化显得比较生硬,章法的摇曳多变也不够自然。文中"斗牛更疑天"几字的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察今》-文,用了28个“法”字。用作名词,当法令制度讲的,有20个,容易理解,注解无误。8个用作动词,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其不可得而法”、“胡可得而法”、“犹若不可得而法”、“犹若不可法”、“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而法之”、“而法其所以为法”。最后-句的“法”译为-般动词,“取法”,注解准确。前七句的“法”,都应是意动用法,可分两种情况,-、六、七三句带宾语,二、三、四、五句不带宾语。在这七句中,头两句教材作了注解。第-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注为“前-个法字是动词,取法”;…  相似文献   

19.
正邓树垣书友的行书对联,笔力劲健,字势开张,线条点画收放自如。从其用笔、结字特征可知,主要取法"宋四家"中的黄庭坚。黄庭坚行书以长枪大戟、提按起伏、风神洒荡著称,此联在点画形态和笔致意蕴方面较好地表现了这些特征。然黄氏行书因结字方式千篇一律、有摆布之嫌,为后世书家所诟病。因此,希望作者在掌握用笔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字形结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初学篆刻的人来说,都会面对一个问题:从哪里入手开始学刻印?据我了解,初学刻印者大抵主要从以下三类印风入手:一是从秦汉印尤其汉印入手,二是取法明清流派印风如浙派、皖派等,三是直接从学于近当代印家。那么,这三者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劣呢?一、汉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