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清代方志编纂体例探析——以清代皖志编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旧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编纂体例更加成熟,纂修者博采众长,取法诸体,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门目体、纲目体、纪传体等诸多体例,或是创造新的体例,以记载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现象与现实情况,保存了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从清代修志实践中编纂体例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考察,纲目体最为流行,这反映了方志体例发展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2.
欧磊 《兰台世界》2013,(15):21-22
清代官员丁忧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清廷对官员丁忧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丁忧官员的范围也较前代有所扩大。通过对清代官员丁忧制度的研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清代的汉化倾向和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3.
清代宁夏隶属于甘肃,故清代甘肃方志中记载了大量的和宁夏有关的史料,然而这些史料却未获相应关注。本文以(乾隆)《甘肃通志》和(宣统)《甘肃新通志》为主,介绍了这两部志书的编纂、版本、内容、宁夏史料的记载情况及其对古代宁夏方志纂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田 《出版广角》2018,(12):76-78
清代版本学在清代朴学的学术环境中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其作为古代版本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集大成阶段,呈现了与前代版本学呼应又有重大转向的面貌,并凭借阶段性的发展、众多版本学家的出现、丰硕的版本学成果奠定了在古代版本学这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八旗武学是清代学校教育和武科举考试的重要特点,八旗武学承明之旧,除承续前代武学内容,也相应增加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6.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修志的全盛时期,现存东北地区方志也大多是清代所修。东北地区方志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南北数量不均衡,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辽宁方志127种、吉林90种、黑龙江63种。虽然此数据有错漏缺失的情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由南而北数量渐次递减的情况;二是在官修志书力所不逮的情况下,私家撰修方志成为  相似文献   

7.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史纂修包含史料征集、编纂长编、拟定凡例、纂修稿本等几项步骤。档案文献是国史纂修的重要史料来源;纂办长编为稿本编纂提供了便利;凡例为国史纂修之纲;稿本初纂后再次复辑。全面广泛的档案史料基础,保障了国史纂修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四川档案》2005,(4):38-38
新津县档案馆馆藏清代新津县衙门档案在四川省档案馆的大力帮助下,经过抢救性修裱和缩微拍摄,重换新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服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代的实录     
实录是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帝王一生的大事记。中国纂修实录始于南北朝,唐以后相沿成例,但保存最完整的是清实录。 一 清实录的纂修机构和官员 清朝对纂修实录十分重视。每届嗣君即位之初,即降敕纂修大行皇帝的实录。每朝实录的编修。照例设有实录馆,专门负责实录纂修事宜。实录馆为不常设机构,书成即撤。实录馆址,在清代前期,历有变更,至嘉庆四年,修高宗实录时,始将紫禁城内咸安宫后殿,即清字经馆,固定为实录馆办公处所。实录馆设有监修总裁官,于学士内钦点。设满、汉总裁,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清代起居注的纂修●夏宏图起居注是中国古代一种编年体官修记注性史籍,专门用于记载皇帝的起居言行及朝政要事。在我国,起居注的纂修历史久远,据现有史书记载,最早可上溯至周代即已开始的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①制度。汉代正式出现了起居注的名称,其记...  相似文献   

13.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曾任国子监典籍.一生精力用于讲学、著书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著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但不同的方面正如章学诚所言"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务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分途,不相入也. ……  相似文献   

15.
园林艺术从秦汉到清代,其规模发展较小,清代的园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完备的景观体系,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艺术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园林艺术从秦汉到清代,其规模发展较小,清代的园林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完备的景观体系,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艺术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将档案作为修史的史料资源,是中国历来已久贯彻的方针。内容庞大的二十四史在纂修时,基本上都是将各朝的档案作为史料文献进行的。而今,要想将一部高质量的大型清史纂修出来,就更需对现存的清代档案加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在档案管理制度领域,清代对中前代的副本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使其成为了一项比较完备的常态性档案管理制度,本文就将对清代副本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崔军伟 《档案》2011,(5):18-20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档案史料编纂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二十九年,基于从文化上构建新王朝政治谱系的目的,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三朝国史”纂修设立了纂修机构和人员,确定了史料编纂体例;拟定了纂修方法,并且终康熙一朝,纂修不辍,从组织、实践上为清代中期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禁书 ,无论从禁书的规模、品种 ,还是从时间的长短、手段与政策的残暴看 ,都超过了前代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禁书的阴影下 ,人的生命、进步的思想都受到了无情的摧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