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武"和"侠"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所蕴含的传统武术文化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来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创意成分;侠义精神是在武德基础上的拓展;"侠"通过以"武"为主体的侠义行为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武"、"侠"、"江湖"进行解读,探讨武侠电影发展与成败的关键要素是文化、艺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武侠核心要素的文化学解读,增加对于武侠文化和武侠电影的认识,深化对武术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阅读金庸的小说,我们发现金庸笔下的武功不但是一种艺术,并且已经接近武学之道.这些武学之道多是围绕"侠"与"情"而生.在武侠小说中,武属于技艺层面,侠属于精神层面;武是手段,侠是目的.在新派武侠小说家的眼里,侠是武侠小说的核心筋脉,武是实现侠义目的的外壳,情是丰满侠义的血肉.金庸小说亦涉及武、侠、情,但金庸并没有像梁羽生...  相似文献   

4.
黎华 《中华武术》2000,(5):44-45
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现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视听艺术。影视武打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现象,泛指以侠义、神怪、武侠、功夫、武术、动作等为娱乐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俗称“侠义片”、“神怪片”、“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动作片”或“时装片”等。可谓名目繁多,片名各异。但万变不离“武”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侠电影中武术的演进与异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侠电影中武术的演进与异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武技、武舞和武幻是中国武侠电影不同发展时期中武术的演进状态;神怪荒诞、暴力无节制和武术边缘化是中国武侠电影不同发展时期的消极异变现象,应该注意及时消解,并在其基础上总结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中国武术的世界认知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元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武侠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认知.但武侠电影中过度追求暴力的宣扬,不利于武术形象的塑造;武侠电影主题文化的异化,不利于武术的继承与传播.当代武侠电影的发展应该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凸显中国武术文化主题精神,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影视武打设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武打,是电影和电视中武术技巧虚实对打的筒称.它是一门以影视语言和影视武术为主,以散打、擒拿、摔跤、戏剧、舞蹈、杂技、马术、技巧、特技、效果等技能为辅的综合艺术设计样式。影视武打片,泛指以侠义、神怪、武侠。功夫、武术、动作等为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俗称“侠义片”、“神怪片”、“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和“动作片”等。可谓名目繁多.片名各异,但万变不离“武”和‘卞”。因此,我们可以界定为“武打片”。影视武打,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新颖刺激、惊险恢谐、风格各异。我们把它归纳为古装打法和现代打法…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对外交往的旗帜、通向世界的通行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武侠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交互性传播使人们获得不同时空文化共享的机会,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映射着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武侠电影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够增强“博弈”实力,抵制“后殖民主义”现象;能够转变“定型化形象”,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传播文化价值;能够培养“文化自觉”,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抒发爱国情怀,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与认同感。但部分式侠电影以“舞”代“武”,容易引起文化误读;有“武”无“侠”,使武术文化精髓消失殆尽;渲染血腥暴力,对中国国家形象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从历史学的角度,回顾了在晚清社会侠义小说的风行及其原因,展示了武侠思想在晚清时期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研究认为,晚清社会动荡的时局,是侠义小说发展、传播的社会基础;小说中的武侠行侠仗义、平叛保国等豪侠特征,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通过研究来自民间社会大众文化的武侠思想,挖掘其中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将其中的宝贵养料吸收消化,发扬光大,可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革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中国武术、武术本身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科学精神的缺乏,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西方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渗透到武术的继承、发展和武术的教育之中,同时也要向西方文化展示中国武术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刻剖析了中国武术人文精神内涵。研究认为:人文精神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文精神重要载体;在中国武术中,我们可以体认到"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这些人文精神对促进中国武术发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而武术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今天,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并阐述中华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武术文化中的传统哲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武术文化中蕴含的传统哲理进行探析。结果显示,武术文化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观、形神统一观、阴阳学说的辩证法思想及气理论,再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5.
孟田 《体育科研》2018,(5):22-2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民国时期的武术期刊进行梳理,提出近代武术思潮是尚武精神、国术科学化以及全民国术化。在思想激荡的民国时期,众多武术期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武术思潮的传播。一些期刊旨在启迪民众,改变读者对武术固有的看法,促进“尚武精神”深入人心;一些期刊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同时,引进西学中的“民主与科学”,力图在传统与现代之中找到平衡点,促使武术成为一种具有民族主义本质的理性表现;还有一些期刊则将自身置于思潮的风口浪尖,大胆矫正武术思潮在实践层面存在的一些偏差,促使“全民国术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文章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论述武术操在中小学中开展的重要性,认为武术操是传承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课间操中一种新的锻炼手段,武术操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培养了武术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都有利于武术健身操在中小学中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深化开放的背景下,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内容之一也被以各种方式在海外传播开来,与时俱进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自信。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认为:随着中华武术在海外传播的不断拓展,彰显了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体育自信与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等价值,对中华武术的扬弃、传承与创新等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国学视野下对中国武术的属性进行解析,研究得出:传统文化内涵是武术与国学的最大结合点;武术"武以成人"的教化目的与国学对君子人格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武术是一种对外推介的民族文化符号,与国学同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武术具有国学属性,理应与国画、国剧、国医、国艺一样作为国学"术"的部分来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武术体现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理、技术与道德的和谐与统一。文章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方法,对教育学、体育学、哲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和论证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地位、作用,阐述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把中国传统武术与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创新,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族性与时代性为任一文化无不具有、不曾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保持民族性的传统武术与体现时代性的竞技武术,需要统一和谐发展,这是由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