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深化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需要新的视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硕果累累,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亮点,但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深化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五个课题: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学理层面的阐释;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的心理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研究;特定政府层级、特定政府部门和特定政府管理项目绩效评估的研究.深化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应从宏观上着力,注意正确处理政府绩效评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凸显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学术平台的搭建等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85-93
中国已经进入了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完善的政府绩效测量与评估的方法体系是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目前对政府绩效测量与评估方法的学术探讨与实践需求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从测量理论出发,结合政府绩效测量与评估的特殊性,建构包括逻辑、生命周期、行动步骤和知识四个维度的政府绩效测量与评估方法体系,将有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推动政府绩效测量与评估方法体系迈向成熟化、系统化和独立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问题仍然是公共管理领域中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当中公民介入有了长足的进展,表现为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程度逐步提高,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逐渐显现,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化开始出现,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有所探索;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建议重点从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坚持群众路线和加强政府绩效评估公民参与的法制化建设两个方面促进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开展的较早,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美国的成熟经验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能够帮助我国政府改进绩效评估政策、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美国政府绩效评估顾客满意的核心原则及其沿革,总结美国政府绩效评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的体系和完备的层级等特点,阐述其在树立服务意识和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立法等方面带给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支持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了传统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不足,认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应该结合新的形势,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开展电子政务支持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研究了电子政务支持下的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外政府绩效合同研究主题进行初步综述,总体来说,其研究仍属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新兴领域。国内外在研究主题、阶段与方法上,呈现出分层特质,国外已基本确立研究体系;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从公共管理"学术丛林"中勾勒政府绩效合同的价值与实践经验仍是主流视角。研究表明,政府绩效合同内涵明晰、影响因子理论与实证研究、通用型与专项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公共管理分支理论探析政府绩效合同运行制度与价值塑造间关系等将成为政府绩效合同研究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在官场生态悄然变化的新形势下,"庸政"现象在部分地方政府中渐渐扩散,因此,"治庸问责,强化吏治"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武汉市强力掀起的"治庸问责"风暴,是地方政府"治庸问责"实践历程中的范本,但研究发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问责主体不够完整、问责依据不够严谨、问责程序不够完备的情况,应通过加强异体问责、完善治庸问责程序、完善政府官员绩效评估体系、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等不断改进,进而提高"治庸问责"实际绩效。  相似文献   

8.
政府绩效评估以结果为本,体现"顾客至上"的理念.由于当代中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存在主体"内向性"、唯GDP"崇拜"、非规范性与结果"无用性"等问题,所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培养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立法,把评估结果与问责结合起来并完善电子政务,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刘倩 《现代企业教育》2011,(18):107-108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明显进步,国务院更是在全国设置了多个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开展试点,推动了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开展。各级地方政府也不断探索新模式以提高政府绩效。在政府绩效评估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我们更需要冷静分析工作,认真反思问题,使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得以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它体现了政府的执政理念、职能、体制、运行机制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服务型政府建设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了支持,并对政府绩效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在价值选择、评估方式、指标设计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政府管理创新就是要探索和建立较为合理的政府管理模式。基层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力,推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都有不可低估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成效。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支撑和突破口在于引进公众对政府的评价。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及政府管理理念的持续演变为基层政府管理理论创新之公众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政府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我国对于政府绩效评估进行了有效探索,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运用一般地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来考核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忽略民族自治地方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心理状态等方面独特性,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需要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施政府绩效管理面临的障碍及其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绩效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行于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政府改革一个有效的“助推器”。但绩效管理是植根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化、法治化行政生态的现代政府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我国这一特殊的行政环境中,实施绩效管理会面临一系列的障碍,本文对这些障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当前我国具有实施绩效管理的可行性,从而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在我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王汝发 《成都师专学报》2010,(4):101-104,118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客观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与力量投入到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是深化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看,政府绩效的评价因素主要有:财务水平、内部流程水平、服务水平3个一级指标和各项行政成本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12个二级指标。本文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得到战略成本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绩效数量和质量评价模型,为构建"服务型政府",以及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乡村治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与政府逐渐摆脱过去行政式的管理方式直接相关,更与"服务型"政府的功能转型有关。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乡村治理的一些根本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功能的再造,即在强调政府服务意识的同时,还应强化其管理和监督功能,增强干部的现代意识、文化品质、创新维度等。  相似文献   

16.
浅议我国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2003年《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我国政府采购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同时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缺少对政府采购进行完善的绩效评价,存在着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法制不健全、主体不明确、体系不完善和结果缺乏应用等问题,因此,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可以监督政府采购行为,及时发现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还能达到提高政府采购绩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政府行为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学术界对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探索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有较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注重规范研究而忽视经验研究,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注重理论介绍而忽视学理阐述,研究论证缺乏规范性;注重现象罗列而忽视内涵剖析,对策研究缺乏操作性。为深化规范政府行为研究,必须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对案例现象的学理分析,力求达到学术自主与学术交流相结合、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相结合、学理研究与实践观察相结合,提高规范政府行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措施在政府的公共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方式对提高政府绩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核心是构建绩效评估的模式。结合实际,文章从评估的主题、维度和指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