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史玉凤 《文教资料》2009,(19):11-13
唐代诗人嗜酒及唐诗之咏酒是唐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唐代诗人浓厚的诗酒情结.本文从酒文化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入手,剖析了唐代诗人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并从美学角度对唐诗中诗和酒交融现象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探析,认为在唐代诗歌中,酒与诗交融一体,酒是唐代诗人生命的表现形态,而诗是其生命的内核,诗与酒交融现象呈现为醉的状态,醉是心灵的自远,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2.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3.
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唐代最早的隐逸之士.其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的乐趣,于旷达中流露抑郁不平之感.本文拟通过对王绩咏酒诗的探析揭示其济世之志与隐逸之心兼有的矛盾思想性格及"人性归真"的人生观和生命情态.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词中出现了数量不少描写"渔父"形象的诗词,非常具有典型性,渔父形象成为唐人心目中的隐逸高人和超然洒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的生活代表。分析了唐人诗词中的渔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生活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教育家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用心让学生感受心灵的春天,是人本教育的核心。所以,班主任要学会用心教育学生。一、用爱心承担育人责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职责。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对教师第一位的定位就是"传道"。教师有一颗爱心,是承担育人责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正因为教师从  相似文献   

6.
浅论说谏     
西方有演讲的传统,所以演讲家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中国有说谏的传统,所以说客、谏臣多。苏秦、张仪是最有名的说客,甚至孔子、孟子也是一辈子游说于各国君之间;比干、魏征大概算最有名的谏臣了。所以,先秦散文中优美的篇章,常为说客、谏臣的说谏之辞。高一第四单元的四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都以说辞有特点而负盛名。说谏不同于演讲,演讲的听众是群众,它具&;#183;有公开性;而说谏是在两人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7.
借助诗性生命美学的视角对唐代美学范畴"情"的丰富内涵加以阐释.通过对"情"的字义的探寻,对其去蔽过程的解释以及在艺术世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探析,得出正是因为情的存在,人的内在生命才显得完整而没有缺憾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邹浩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谏臣,也是著述甚丰的作家。他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中的时弊提出了诗文革新的基本主张和正确方向。他认为诗歌除了内容和技巧之外,要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性,强调诗人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写好诗文。他主张诗歌清壮雅正、追还古风,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体现了"清"、"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灯烛从照明用具走向生活娱乐和情感寄托,成为一种文化和生命的精神载体。唐代女子在灯烛的折射下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情态,歌舞、化妆、劳作、游戏构成其夜间生活的主要内容。"花烛"和"烛泪"寓含的生命情感象征了女子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共同构成女子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李贺历来以"鬼才"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因他的困顿的身世、不幸的遭遇、短暂的生命然而却具奇崛的才思。李贺弥漫着鬼气的"虚荒诞幻"的诗作,可从心理角度透视他意识深处鲜为人觉察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施肩吾的诗文作品着手,找寻能够显示施肩吾年龄或生存年代的线索,从施肩吾曾下第的经历,以及诗句"年来如抛梭,不老应不得"中折射出的沧桑感,判断出施肩吾进士及第时已人到中年,由此推出他可能出生于唐德宗建中-贞元年间。又据施肩吾的《述灵响词序》和《西山集》序言提供的两个时间线索,推出唐文宗开成六年施肩吾仍然在世。而且,施肩吾的《与徐凝书》和《喜友再相逢》,也证实了他的迟暮。最后结合《吴兴备志》和《施氏宗谱》的说法,综合考量,暂定施肩吾的生卒年限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唐懿宗咸通二年(861)之间。  相似文献   

13.
唐德宗李适,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又是位"好为诗"的帝王,晚年"尤工诗句".德宗朝前期战乱,客观上培养了元和诗人坚韧不拔的品质.而德宗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科举的重视又激励着他们努力学文,科举求仕.在贞元年间科举仕进中的波折,入幕的经历,磨练了元和诗人,为即将到来的"元和诗变"做好了人才上的准备.德宗对刚刚登上贞元诗坛的元和诗人的忽视,使得他们没有迎合当时的主流诗风,而是突破"规范",逐步把唐诗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4.
唐周嬗代是中国中古历史由贵族中心走向寒族中心、由武人政治走向文治的重要事件,对唐代社会影响深远。裴炎作为拥唐势力和关陇贵族残余的代表人物,与对武则天的斗争恰是社会转型时期相权与皇权、贵族与寒族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裴炎被杀成为唐周嬗代的转折点,从而进一步稳固了武则天执政的大局。  相似文献   

15.
《上清传》是政治小说,但并非党争政治小说,其用意不在攻击陆贽,而在批判皇帝。德宗是真正的核心人物。小说向人们揭示,封建官场各色人物的升降、荣辱和生死皆为皇帝所掌握,只要皇帝不信任、不满意、不高兴,厄运就会随时降临。小说在批判皇帝的深度和力度上超过《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著名传奇小说,在小说史上理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其思想价值是批判锋芒直指封建皇帝的道德和人格,敢于直白表达对皇帝的不敬和否定,充分体现了唐传奇作家的政治勇气;反映了封建帝王信重臣子有始无终,封建官员难有善终的现实,揭示了当时当官从政的巨大风险;反映出皇帝是官场斗争的总根源,揭示了祸自君出,乱自上作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6.
唐德宗继位伊始,由于受陕州之辱的影响,改变了前任统治者和回纥抗吐蕃的传统国策,采取了和吐蕃绝回纥的错误政策,这一错误政策的实施,使唐朝蒙受了重大损失,导致唐德宗民族政策的转变。文章叙述了唐德宗民族政策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李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赞扬了李泌尽忠为国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者杨廷福等曾认为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郑显文先生最近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基础上又提出新证,力证《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不谬。但检讨郑显文先生的各项证据,发现并不足以支持现存《唐律疏议》为《永徽律疏》的观点,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现存《唐律疏议》并不是永徽四年(653)的《永徽律疏》。  相似文献   

18.
战国晚期,韩非的思想理论已在秦国付诸实践,而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对关于“势治”、“权谋”、“以力兼人”还是“以德兼人”以及如何评价舜继尧位和汤、武诛桀、纣而灭夏、商等方面问题的看法同韩非显然是针锋相对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禅宗的“宗经”,《坛经》是惠能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唐朝流传甚广,无论是帝王的示范,还是民间的信仰,抑或是佛学文化的其他领域,都形成了一股“禅意”的崇佛风气,逐渐高涨并渐渐传播开来。因此,本文特从《坛经》出发来探讨唐朝的一系列崇佛风气。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杜牧,并不仅仅是一个“风流才子”,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儒家思想是他的主要思想,他常年研究儒家经典,表现出强烈的尊儒忠君思想和深厚的忧患意识,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和眼光。他对兵家也很有研究,写下了许多吟咏战争的诗歌,并能联系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阐述“知兵”、“重兵”的重要性,主张平藩、御侮、富国强兵等,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曾受到高度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