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最富情感的艺术,具有感染力,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用音乐来渲染语文课中动人的场面,更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与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了解其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样的引入为新课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获得真切感受,与课文动人的内容产生思想共鸣,丰富他们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的优美旋律在教室里回荡。 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正在这美妙的琴声上。 我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 “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储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寓言教学采取新的路径,即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磁化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潜在的艺术灵性,促进学生精神和人格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一种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情感,老师如何让这种艺术、情感转化成生机和灵性,使课堂洋溢着快乐,充满着情趣,使学生热爱语文,有苦学变成乐学,这需要老师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用激情乐观的情感感染学生,用美的教学手段去诱发学生好学之乐,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之死     
贝多芬是世界闻名的“乐圣”,是大家知道的。在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是一座高峰。艺术上的高峰不容易跨越,也是常识了。提起贝多芬,我常常想到鲁迅。他们都有天生的傲骨。有一则小故事,最能反映贝多芬的性格了。有一天,贝多芬和大诗人歌德一道散步。前面有一队豪华的马车开过来。来的自然是显阔的贵族。歌德赶快闪到路边,而且谦恭地脱下帽子。贝多芬站在路中间傲然不动。来的是他们都认识的贵族,见了这两位名人,不失礼貌地下马跟他们打招呼。车队过后,歌德问贝多芬:“车队过来,你怎么不闪避一下?”贝多芬说:“我为什么要闪避?世界上的贵族千…  相似文献   

8.
音乐作为人类无国界的语言、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载体。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拥有着许多正能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英文歌曲,可以将生命教育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之中传递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列夫托尔斯泰)“它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古往今来音乐以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因此音乐理应成为孩子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孩子喜欢学习手风琴,这是一件好事,它不仅为音乐艺术的普及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深广的基础,而且对孩子们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具有普遍意义。十多年来,我辛勤耕耘在手风琴这块艺术天地上,许多家长送来了他们的孩子,对我寄予了厚望,期待着孩子学有所成。这是家长们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不能正确引导,则很容易走向极端。记得,在一…  相似文献   

10.
葛洲坝上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春天,5月和暖的风将勃发的生命吹得更加生机盎然。绿叶吐翠,鲜花怒放。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精力旺盛,情感激昂,一件小事也会激起内心波澜。浓浓的初夏,正是他们的多事时节。 我带领班上50名学生踏上南下宜昌的火车,去游览举世闻名的葛洲坝。灿烂的阳光从车窗斜射进来,广播播放着悠扬悦耳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与  相似文献   

11.
回首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不禁令人沉思。课堂教学死扣章句,条分缕析的,条条框框使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没有感觉的容器,也没有了情感和快乐,更没有了灵活,也使“语文”这个最具灵性的学科失去了灵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要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一、还学生以灵性。如果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灵性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应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香 《中小学电教》2007,(11):13-13
<正>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学科,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灵性体现在数学方面,就是灵动的思维,有个性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气、春光灿烂的。正如叶谰教授所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数学课应注重体现人文性,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使数学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激情,成为舒展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那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灵性进发、撞击甚至燃烧的大舞台呢?面对新课程,我呼应着学生心灵的召唤,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价值、人性之美的学科,一门富有情感的、想像的、诗意的学科。语文课堂是津津有味的阅读,是聚沙成塔的积累,是充满灵性的感悟,是平等融洽的对话,是蕴育激情的创造。语文课堂教学是智慧的、艺术的,舞蹈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之间是相互通贯的,所以,在课堂中许多情景仿佛令我看见一幕幕精彩而又生动的“舞蹈”。一、激情“单人舞”教师忘情地投入文章中,把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把教师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种情感,都用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沉入到课文…  相似文献   

15.
日记,就是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新课标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写作重在真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日记是学生习作的方式之一,记录中流淌着孩子的聪慧和灵性,展示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提升了他们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经专家学者精选到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精品,是文质兼美,充满灵性的文章。无论是诗歌、散文、故事、寓言,还是说明文、科学小品,读之,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升华、生命的体验、道德的净化、灵魂的提升,甚至受到科学的严谨、逻辑的缜密、思维的灵动、艺术的陶冶的教育,还能激起学生由读而思、而写、而说,这一切都源于文章的灵性。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文章的灵性,每天重复着旧  相似文献   

17.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是紧扣学生心弦和激发学生情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具体的情景中。如教《月光曲》一课时,我首先用满怀激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似乎看到那清幽的月光和盲姑娘恬静的面容,似乎感受到穷兄妹之间那纯洁的情感,似乎听到了《月光曲》那优美的旋律。接下来,我又以描述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启发学生想象画面: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月光分外皎洁,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面对清幽的月光,面对纯洁的兄妹俩,面对他们对音乐的渴求,贝多芬心中油然生起对兄妹俩无比的同情和热爱。…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下的音乐教材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灵活性等特点,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音乐原本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表演的艺术,我们要动用多种感官手段,把音乐转变为看的艺术、听的艺术、想的艺术、写的艺术、画的艺术、演的艺术、创的艺术。理想的音乐课堂应当是充满着人性与智慧,充满着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应当是处处盈溢着音乐的甘醇和芬芳,学生们在生动、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中,生成自己的幸福体验。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学生生活感悟、情感体验、才智灵性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不仅要有知识、方法、示例的指导,更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等特点出发,调动学生情感、思维多方面的因素,使他们更加主动活泼地参与到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一门沉淀灵感、激发情感、唤起想象的高雅艺术,是各类学校推进美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要开放音乐课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创设创造性、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多鼓励,多宽容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