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人物性格的对比角度,去探讨《简·爱》人物形象塑造.分别阐述了作品中三组性格鲜明的可对比人物:小简·爱与海伦·彭斯、简·爱与英格拉姆小姐、罗切斯特先生与圣约翰.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一部揭示罗切斯特对伯莎、对阿黛勒、尤其是对她自己残忍行为的小说。本文拟从疯女人伯莎的复仇入手,从文本叙事策略的角度探讨伯莎复仇失败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简·爱复仇韵高明之处,即借用文本的力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吴丽 《文教资料》2007,(27):16-17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两部杰作。由于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性,批评界曾从多个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本论文尝试从体裁特征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的表达方式与主题深度,对《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发表于 1 847年的《简·爱》给 1 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坛吹来了一阵清新的风。在我国 ,众多文艺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简·爱》进行了探讨。本文试通过寻求从桑菲尔德府到芬丁庄园的神话原型、大火的意象原型与原型意象的某种契合 ,进而来揭示与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相通之处 ,以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来加深对这部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众多译本中,祝庆英版《简·爱》颇受赞誉,但鲜有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祝庆英版《简·爱》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祝版译本为例,分别从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角度考察祝庆英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从而探析该理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吕亚妮 《考试周刊》2011,(20):21-22
我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简·爱》,所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把它翻来覆去读过四遍了。关于它的读后感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在此我从女权主义这个角度出发,谈谈我所读到的《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伍尔夫曾对文中叙述声音中的"我"作了准确概括:“我爱,我恨,我痛苦。”本文试从《简·爱》中的第一人称自叙体及叙述者角色转换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如何从这一独特的叙事角度刻画了“自我”形象,达到了与读者成功的直接交流。  相似文献   

8.
赵萍 《考试周刊》2009,(19):14-15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经久不衰的著名小说。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名著,分析作者通过《简·爱》表达出来的婚姻家庭伦理倾向,凸显简.爱这个勇敢的知识女性所拥有的而又被人忽视良久的伦理道德感,让我们看到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时期《简·爱》的现实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1847《简·爱》出版以来,众多的文学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夏洛蒂及其《简·爱》做出了相关研究。不论是读者还是文学批评家都比较倾向于认为夏洛蒂是一位独立、自尊、自强的维多利亚时代新女性形象,然而却少有人注意到夏洛蒂独立自强的背后其实纠缠着她自身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外表的自卑心理。本文将主要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解析夏洛蒂的外表自卑心理及其在小说《简·爱》中的投射,进而揭示这种自卑心理形成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0.
《简·爱》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新型女性简·爱这一生动形象,集中描写了她为争取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本文从全新角度分析简.爱是怎样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和男女之间的平等权利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性格,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涵,还能够从主人公的性格中对自身形成教育意义。《简·爱》是由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其作品通过女主人公简·爱的性格变化对女性维权进行阐述。本文基于《简·爱》文学作品的价值性,对简·爱的性格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藻海无边》这部加勒比文学的经典之作通常被看作是小说《简·爱》的前传。但《藻海无边》在内容、写作风格及主题上都与《简·爱》有着巨大的差别。它既不是《简·爱》的继承也不是其补充。而是对《简·爱》从人物塑造到主题表达再到叙事话语的一次完全颠覆。  相似文献   

13.
简·爱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女性应该具备的一切美好品质,但是长期以来,简·爱都是以精神典范活在人们心中,这种类型化了的解读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本文以简·爱形象的局限性为立足点,探讨由时代背景决定的财富观念对简·爱价值观的影响,以求对《简·爱》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15.
《简·爱》1847年在英国出版后,引起了世界各国读者广泛的热议和深入探讨。我国对《简·爱》的喜爱,又突出表现在对简·爱、伯萨和罗切斯特等人物形象的研究上。梳理和评述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对拓展《简·爱》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反映了简·爱作为一名女性坚贞不屈、追求幸福的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女主人公智慧、善良、勇于追求幸福、坚韧不拔的个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男权社会的女性只要不向命运屈服并历经磨炼就能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且幸福快乐的结论。对现实鼓励女性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字》女性意识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意发掘《红字》中所隐含的早期女权主义思想。具体通过对海丝特的个性同简·爱的个性的比较,着重分析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展开对海丝特早期女权主义思想的新的探讨和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提示出以往为人们所忽视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对爱的追求与自我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超验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文章从“超验主义”这一视角来对《简·爱》进行解读,并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索作者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争取平等自由的女性形象,主人公简·爱对爱的追求与自我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超验主义思想实践的过程。文章从“超验主义”这一视角来对《简·爱》进行解读,并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探索作者本人的超验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一直是文学批评史上引人注目的话题。本文从女性主动求婚、女性追求经济和人格平等、女性追求自由婚姻的角度比较分析《简·爱》与《飘》中女主人公身上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