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富五车”源于《庄子·天下》中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此句的意思是说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后来遂用“五车书、书五车、五车、五车读、学富五车”等专指书多或形容读书多、学问深。例如: 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相似文献   

2.
惠施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据说他游历南方时,有一个名叫黄缭的怪人,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以及风雨雷霆  相似文献   

3.
五车八斗     
人们夸奖有才学的人,用“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两句成语来形容,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五车”,是出自古书《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即“惠施有方其书五  相似文献   

4.
曾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庄子知鱼乐》: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5.
在先泰诸子名家人物之中,惠施算是比较活跃的一位,而我们对惠施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庄子的文章。本文主要是从《庄子》一书来看惠施其人作为名家人物的言论,及其他与庄子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6.
腹的典故     
古代关于读书的典故很多,“等身书”与“五车书”就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但常有用错的 。如“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后来却变成“等身著作”或“著述等 身”,意思便有所不同。原来的典故是说宋代的贾黄中从小就聪明,刚满5岁时候,父亲对 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 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堆叠起来同人一样高,但是现在人们 绝大多数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比喻读书学识丰富还有“学富五车”的典故,简称“五车书”、“书五车”,又称“五车竹 简”。其典出于《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 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 车子拉。后人因此常用“学富五车”或“五车书”来喻指读书多、学识广。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看,见无异常就自顾做别的事去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那么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道:“你错了,其实我也在用心管理,只不过我用的是自然之法。  相似文献   

8.
《甘肃教育》2012,(7):67
"学富五车"是形容学识渊博的。我国古人已开始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以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方",又称"犊"。"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  相似文献   

9.
先讲个故事吧,是出自《庄子》的。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看,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还有奖赏。”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地领受了,并去种在地里。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一棵地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看,见无异常就自顾做别的事去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那么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长得  相似文献   

11.
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学派著作汇编《庄子》,对后世影响极大。时至今日,庄子余风犹炽;甚至远渡重洋,连美国也掀起了“庄子热”。大约由于庄子主张出世吧,他的传记材料流传后世极少。《史记贿一篇《老庄申韩列传》,内含“庄子小传”,似乎是聊胜于无.两汉而下直到今天,研究庄子身世的人,无不牵《史记·庄周传功圭桌.但是,这篇“庄子小传”实在出于附会,不足信据。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且把太史公撰写的“庄子小传”全文录之如下:“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除了论述公孙龙及《公孙龙子》外,还将和庞朴、屈志清二同志就《公孙龙子研究》和《公孙龙子新注》中有关问题进行磋商。世称惠施为“合派”,公孙龙为“离派”。但据《庄子》等书记载,惠施也“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公孙龙也谈“合同异”(《庄子·秋水》)。可见他们对待学术思想,是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的。他们的争鸣,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而只在于  相似文献   

13.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惠施觉得很奇怪,就跑来请教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着答道…  相似文献   

14.
“道”是庄子学派全部思想赖以成立的基础范畴。因为,人与世界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取决于天地阴阳的合理性,后者又受制于庄学关于道的规定。于是,依据《庄子》本身阐释道的内涵是我们理解庄子学派的必要手段。在道的世界,庄子学派以为道是绝对的无。它迫使庄学返回现象世界在事实本身中给出万物的起源及存在的依据。“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庄子学派的道包括:a.“无为无形”的道本身;b.“生天生地”的“本源论”的道;c.“无所不在”的存在论的道。  相似文献   

15.
这是《庄子》一书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惠施和庄子比试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都勤快地施肥、浇水、除草。与惠施截然不同的是,庄子只是每天去地里转转,也不施肥、浇水、除草,见没有异常,就自顾  相似文献   

16.
一早期的郭沫若曾经陶醉于泛神论思想。在少年时期,他广泛涉猎先秦诸子作品,对于庄子,尤为迷恋。一九一四年东渡日本留学后,他接触到泰戈尔和哥德的作品,并由此接受了古印度的泛神论和荷兰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他说,“和国外的泛神论思想一接近,便把少年时分所喜欢的《庄子》再发现了”,他在中学时期对庄子思想还是“很茫昧”的,待到一和国外的思想参证起来,便达到“一旦豁然而贯通”的程度。(《创造十年》) 我们从他的《惠施的性格和思想》、《王阳明礼赞》、《〈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鲁迅和庄子》等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把近代的和古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一些哲学家的观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孟子》二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以及《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篇目,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汲取圣贤的思想精髓,品悟古老的人生智慧。本期《本刊特稿》,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引驰教授介绍“孔孟老庄”四位名家的身世背景和文学特点,以此帮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谈庄子学派,只能依据《庄子》一书.它是庄周及其后学的集体创作.司马迁在庄周木传中说:“其著书十余万言.”我们基本同意传统的看法.内篇应为庄周观点的代表作.因此,庄周的思想是全书的主体思想,内篇及与之观点一致的外杂篇、章,都应属庄子学派的正统思想.至于整个庄子学派的思想,我以为当以《天下》篇的观点为界限.《天下》篇的作者,以往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是庄周给《庄子》所写的后序.但近人从《天下》篇中找出许多与内篇不合的地方,或者根据篇中提及公孙龙之事,断定非庄周所作,更有提出是荀况或刘安作的.我们把《天下》篇与《庄子》全书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确实与内篇有出入,但并没有违背内篇的基本思想,作者是站在庄子学派的立场,以庄子学派的观点对全书所进行的总结,并力图调和、统一内篇与外、杂篇的一些矛盾,概括了庄子学派的继承与特点,阐明庄子学术在整个学术思想发展中的崇高地位.这应该作为庄子学派与非庄子学派划分的标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的,都应该看作是庄子学派的.过多地把《庄子》书中的外杂篇摒除在庄子学派之外是不恰当的.既然《庄子》是一个学派的总集,那么写作的时间就有失后.写作的水平就有高低,作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庄子》呈现出了不同之相状,但主流观念仍认为《庄子》乃为《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即属于道家学派.可在晚明高僧觉浪道盛看来,《庄子》实为托老聃之名,行“尧孔之实”,为“儒宗教外别传”.通过对《庄子》“托孤说”的挖掘与解读,道盛不仅化解了《庄子》与儒学、佛教的长久冲突,而且还起到了保存儒、释、道圣贤真精神之价值,并在晚明特定时期起到了“以庄救世”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