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其所反映的是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本文被选入《语文读本》,要求学生在学了《子路、曾皙、冉有、公两华侍坐》之后进行阅读,以便学生能对《论语》有更多的了解,并要求学生能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形成一定的语感。但由于此类文章离学生时代较远,理解起来比较费力,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运用心理分析法,却收效明显。我这样说的理由何在呢?  相似文献   

2.
程丽华 《学语文》2006,(4):51-51
教《失街亭》前,我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与《失街亭》相关的两集内容。同学们对之热情很高,特别是男同学,边看边议论。我突然想起前一阶段练笔中有几个学生围绕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言论虽有偏激之处,但的确也引发了我们的几番思考。想到这里,一个灵感在脑海中闪现:能不能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教自学呢?令我没想到的是,我刚把我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叫许信的男生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教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后,当我老了,或许会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其中自然有青春文学这一章,而这一章该如何起头呢?是从《花季雨季》还是从《三重门》?且让我把时间的标尺慢慢向前推移……先让时光倒流七十年,一个女孩正趴在灯前写小说《不幸的她》,字里行间对长大成人的忧伤和恐惧远远超过了12岁的年龄,她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一张爱玲。正是这个做着天才梦的女孩说出了“成名要趁早”的经典语录,二十出头便大红大紫,再看她笔下的那些个《传奇》,原来张爱玲才是青春文学的“祖师奶”啊——  相似文献   

4.
“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教育新理念》袁振国著)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有效利用读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得花点时间思考。在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作为语文能力培养手段之一的课外阅读,其重要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新编高中语文教材配置必修读本,或许正是适应了这种背景与共识。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83;语文》(2003版)第一册第四单元选有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课后给出了鲁迅的《自嘲》诗。而随课本配发的《语文读本》第四课也编选了此诗。我在向学生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时,多年前的一个疑问又跳了出束。《语文读本》对“孺子牛”一词的解释是:”据《左传》记载,齐景公经常自己装做牛,”口里古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孺子原指孩子。  相似文献   

6.
每学期和语文教材一起发到学生手里的还有语文读本,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能弥补语文教材的有限和不足,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积累。但是对于那些挣扎在升学小道上的高中生们来说,是否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呢?如果课内不能有效地指导阅读,那些在繁重学业压力下已心力交瘁的学生们,课下又有几人会阅读《语文读本》?怎样处理《语文读本》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8.
读过《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后,同学们对白兔失去月亮的结局不大满意。看着同学们若有所失的表情,我突发奇想:崇尚唯美主义的人们能给自己的作品平添曲笔,我们为何就不能给寓言设计一个更圆满的结局,让白兔的月亮失而复得呢?于是我问大家:“同学们,在有月亮的晚上,你们也赏月吗?”  相似文献   

9.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用枪威胁争抢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原本想让学生“对抗”起来.没想到问题一抛出,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对!”怎么会众口一词呢?他们平时不是喜欢跟我较劲儿吗?我的课前预设被打乱了.但我仍不死心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  相似文献   

10.
现在很多老师经常讨论一个话题,现在的孩子学习不认真,缺乏主动性,很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人的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老师的评价也无动于衷。更有学生对学习感到紧张、焦虑。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不能安心,为什么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呢?这样下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问题的。这时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不是有关这方面的建议吗?我拿出这本书,重新看了起来。其中第53条《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厌学虽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是没有学习愿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消极学习的,缺乏学习的热情。我想何不从这方面入手呢?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2013年春季开学前,备八年级第二单元写人的《台阶》《老王》和《信客》等课文,我突发奇想,学生都喜欢颁奖词,在上这单元课时,能不能选几篇让学生为其中的人物写上几句类似颁奖词的评语呢?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2005,(9):54-54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日:“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醉翁谈录》寓言)  相似文献   

13.
〔案例描述〕初一语文新课本发下来了,我带领学生先学习了《论语》八则。选文精警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起了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也引发了学生对孔子的好奇心:这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这位“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身世,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没接触的知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鲜的感受呢?我决定让学生拜读孔子,走近孔子,每人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我心目中的孔子》。具体要求是:1.用50页方格稿纸写一本书,一个月后交稿。2.自己设计封面。3.…  相似文献   

14.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教学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单靠教材上的十多篇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章来补充“营养”,但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章呢?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学法,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相似文献   

15.
鲍鹏山 《新读写》2014,(6):51-51
《论语》中的无名氏.最打动我的,是《宪问》篇中的晨门——一个负责早晨开启城门的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相似文献   

16.
在两省一市进行的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其语文科,除了《语文》课本之外,还编有《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读本》是新教材的特有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其中的文言文部分,在编排上和教材是配合的,在内容上也是文质兼美的,在数量上比教材上的还多,而且还有关于文学常识的知识短文……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读本》中的文言文,必须让学生认真去学、仔细去读,也决定了  相似文献   

17.
在《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1期中,沈士军老师撰写的《关于(语读本)使用方法的几点看法》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来“集体朗读”《语读本》的好方法,令读颇受启发。但是读后细想,笔还是觉得学生的早读或午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熟读或背诵语课本中的篇目。再说,《语读本》中所有的篇目也并不都适宜“集体朗读”,  相似文献   

18.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19.
案例回放 每周五下午两节语文课是我预定好的《语文读本》阅读时间。在一次教学预备铃响过后,我就自信满满地抱着教材和备课本从容走进了教室。因为上周刚学习了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所以我就布置学生预习《读本》中的同类作品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宋晓梦的《访西安古城》,希望通过对教材和《读本》中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磨砺学生辨析和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对读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下面两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与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