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20,(6):73-84
唐诗五绝《登鹳鹊楼》存在很多异文,包括诗题、作者及正文。基于大量的考证以及对该诗所有异文作了辨析,可以断定诗题不是《登鹳雀楼》,作者亦非王之涣。最早收录《登鹳鹊楼》的《国秀集》等诗选署名朱斌,《明一统志》等大量史志载明作者为朱佐日,而包括墓志在内所有关于王之涣的史料均未提及这首诗。另分析认为,朱斌和朱佐日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2.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们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王之涣的诗题作《登鹳鹊楼》。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却将这一诗题改作《登鹳雀楼》。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诗题错了? 徐州 何梅 王之涣的这首诗题,向有异文。一作《登鹳雀楼》,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等;一作《登鹳鹊楼》,如《唐诗解  相似文献   

4.
“白日依山尽”,这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首句,一般认为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这种解释,值得商讨。不揣冒昧,略陈管见。鹳雀楼,据沈存中《梦溪笔谈》卷十五:“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又《清统志》记载:“山西蒲州府,鹳鹊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棲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鹳雀”,一作“鹳  相似文献   

5.
《登鹳鹊楼》(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五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绝。鹳鹊楼最早建于唐代,原先建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城的西南,在黄河中间一个小岗上。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为常有鹳鹊停留在上面而得名。后来鹳鹊楼所在的小岗被黄河洪水冲没,人们把楼的匾额移到城角楼上悬挂着,算是保存了一个古迹的名称。因为是名胜之地,所以唐代诗人在上面题诗的很多,王之涣这首五绝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和李白的《登大门山》,是闻名千古的杰作。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山水之作,但表现手法却不一样,真可谓各呈异采,各有工力,是两首难得的好诗。  相似文献   

7.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这里地处山西的西南端,面临黄河湾,周围群山环列,风光甚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9.
<正>"更上一层楼"中的"楼"在哪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此楼在山西省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西南的黄河边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  相似文献   

10.
《登鹳鹊楼》,今日各家选本及中学教材均作王之涣诗。《活页文史丛刊》114期载文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该刊认为《全唐诗》关于此诗的作者是王之涣、朱斌两人互见。《国秀集》选王之涣三首,无此诗,而选朱斌处士一  相似文献   

11.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教学中的“精讲多练”时,以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鹊楼》为例来说明,他认为这首诗只要点一下“依”、“尽”二字的含义,全诗只需化十分钟讲解,其余时间让学生诵读、品味,达到融会贯通。张志公先生的意思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己自去登“鹳鹊楼”。学生能否登上“鹳鹊楼”?我曾对此诗作过试讲,回答是肯定的。先板书题目,对“鹳”字进行正音,再让学生看注解①对“绝句”的解释,注解②对作者和“鹳鹊楼”的说明。看完注解让一个学生朗读,又全班学生朗读。读后板书“依”、“尽”,让学生组成  相似文献   

12.
一 提示课题,引导质疑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登鹳雀楼》,课题中藏着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认识它们。 (出示“雀”“楼”,指名读,齐读,组词)  相似文献   

13.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层楼凭远处 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人所皆知.江西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湖南的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不朽,湖北的黄鹤楼因崔灏《黄鹤楼》而名扬天下,山西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而名留千古. 在这四大名楼中,有三座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岸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余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白日"一词,写出了落日之态.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及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文的有些解释我们认为有值得商讨的地方.现将我们的不同意见提出,供广大语文教师同志研讨,并请批评指正.一、关于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的注解问题.甲、"鹳鹊楼"不是"在永济县城上".按永济县的地方志及当地人士的传说,都没有这样解释.唐代诗人王之涣登的鹳鹊楼,是在今天的永济县,但原址究竟在哪里呢?应该是在旧永济县城外西南方向,距县城二里许.也就是旧县城址与陕西省的大庆关之间(地处黄河中心).  相似文献   

15.
唐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但多年来所见注释讲解,却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说法似乎尚有商榷之必要。尽管小诗是那么样通俗浅显,这里还是想多说几句,做点探讨。“白日”作何解首句“白日依山尽”的“白日”,过去曾有过几种不同理解,到底哪个对?因为一般工  相似文献   

16.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前二句写诗人所见,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盛唐时期与时俱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备课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音乐第四册选唱歌曲《登鹳雀楼》。一、教材特点简析(一)音乐角度分析歌曲《登鹳雀楼》,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五言绝句,曲由现代作曲家黄国群先生创作编配。此曲为大调式,第一、二乐句(5612|3-|2126|1-|)的旋律比较平稳,跳跃不大,比较优美、抒情地勾勒出登上鹳雀楼  相似文献   

18.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báirìyīshānjìn黄河入海流。huánɡhérùhǎiliú欲穷千里目,yùqiónɡqiānlǐmù更上一层楼。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犤注释犦鹳(ɡuàn)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楼有三层,因有很多鹳雀在楼上栖(qī)息而得名,后被黄河水冲毁。依:挨着、靠着。尽:消失、沉没。欲:想要。穷:穷尽。更:再。犤诗的大意犦太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消失了。黄河向着大海流去。要想看得更远一些,那就要登上更高的楼。这是一首历代传诵的名诗。它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同时很…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道初中地理会考试题:阅读古诗《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回答问题:(1)作者是在黄河的游的一个地方登高望远的(鹳鹊楼在山西省)。(2)前两句依次道出的两个方位名词是、(方位名词即上、北、左等)。(3“)白日依山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语文四册31课《登鹳鹊楼》是一篇文质并美,深受儿童喜爱的教材。在这首短诗的教学中,无论从有关资料上,或从课堂教学中,对诗中的“白日”和“千里目”的解释,其说不一。归纳起来,关于这两点各有两说: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